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黄纬禄>纪念文章
黄纬禄 谦和豁达以致远
发布时间:2010-05-13 来源:新华书目报 许清 黄晓慧 【字号:  
  

黄纬禄 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黄纬禄院士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了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我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黄纬禄院士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求实基金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写黄纬禄的文章、传记市面上已经很多了,记者每次也都头疼,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令人高兴的是,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那里得知,由他的几个学生编写的关于他的《雷震海天——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一书获了奖,被列到了“2009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年度推荐书目”。从这里,因缘际会地实现了与黄纬禄的一次间接接触,并且联系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张越月、黄晓慧等,通过他们,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黄纬禄。

随着采访的深入,这几位小作者逐渐进入对黄纬禄的回忆之中。

平和真诚的老人

据张越月回忆,在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心怀不安,每每提笔总会想:在温暖的襁褓中长大的他们如何能用有限的文字准确地描述出黄纬禄这代人风雨历练出来的博大胸襟?他们如何向同时代及以后的人讲述他们以血荐轩辕的峥嵘岁月?他们认定一项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执着又给茫然不知所求的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即便如今书稿已成,他们依然尚未将黄纬禄的人生精华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他们希冀能在这篇短小的手记中以采访黄纬禄的点滴小事弥补些许的欠缺和遗憾,在塑造一个更立体、更有内涵、更生活化的“两弹一星”元勋形象的同时,也将他们在此期间感受到的平凡和伟大与广大读者分享、共勉。 

在刚刚接下写书任务的时候,他们感到既兴奋又荣幸,传记的主角是如此重量级的人物——“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固体潜地导弹的总设计师……这阵势可不小啊!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心存些许逆反之意,下定决心不高唱赞歌,力求客观、全面地挖掘大人物的“缺点”和“阴暗面”。于是在刚拿到写作素材时,便追问航天二院的几位老师:“我们想知道不一样的黄老,他有没有和人争执过,训斥过下属?”老师们听到“训斥”二字时,就像听到了怪诞的笑谈一样,都笑了,说:“黄老脾气特别好,他们从来都没见他和别人生过气、动过怒,每次开会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他总是让每个人都把想法说出来……”在后辈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温良谦和、幽默豁达、处处以他人为先的人。 

在2008年盛夏的一个晌午,他们将信将疑地走近了这位耄耋老人。黄纬禄坐在客厅一张老式的黑皮沙发上,穿着熨得平平整整的浅粉色衬衫、浅灰色西裤,干净清爽,清瘦而慈祥的脸上神采奕奕。他们挨个走上前和他握手,原本的拘谨在他和蔼的笑容之下荡然无存,大家都亲切地叫了一声“黄爷爷”。黄纬禄微笑地拉着每个人的手,仔细地盯着他们的脸,并与他事先记住的名字一一对号认了一遍。他们说下次再来就要考考他的记性了,他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没想到第二次再见面时,他竟真的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在钦佩黄爷爷惊人的记忆力之余,也被他用心待人的真诚所打动,他能赢得那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绝不仅仅在于他的功绩,而是他对别人细致入微的关切。无论他居于多高的位置,“两弹一星“功勋也好,航天四老也罢,他都能平等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可爱的老人

第二次采访黄纬禄是在那年10月末。深秋时节的北京,供暖还未开始,寒气却已十分逼人,尤其是坐在老房子里,总能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往上蹿,不时会打起寒战来。他们凑在他的身旁,握着他的手,却发现老人的手冰凉透彻。 

“您冷吗,黄爷爷?”他们关切地问道。 

黄纬禄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又轻轻地摆了摆他的手,说:“我不是冷,是血液循环不好,你们来了,我不会觉得冷。” 

坐在黄纬禄身旁的刘佳和黄晓慧一人一边,轻轻地揉搓起他那双冰凉的手来。这双经过岁月磨砺的手竟无半点苍老的迹象,却细嫩柔软如初生的婴儿般。 

渐渐地,他的手的温度和她俩的接近了,正当黄晓慧放下他的手打算起身离开时,他忽然牵起她的手,在手背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在这一刻,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风度翩翩,远赴英伦寻求工业救国之路的年轻绅士。 

黄纬禄笑着说:“我让你占便宜了,你们也让我占占便宜吧。” 

“哈哈,黄爷爷,您太可爱了!”黄晓慧和刘佳分别在他的脸颊上亲了一口,他的脸颊立刻泛起了红晕。 

每次见面,黄纬禄不是给大伙讲笑话就是表演魔术,他总能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他灵巧的手摆弄着红绳和硬币,一会儿的功夫就能变出各式的戏法来,花样百出。他们当场尝试了很多次也未能学会他的手法。他给大伙讲笑话的开场白通常是:“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可能不好笑。”可是每次笑话还没说完,在场的人早就笑得前仰后合了,这时他就会拱起手,说:“谢谢大家捧场!”他给他们讲的笑话还未重复过,几则笑话之间还常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他们都笑称:“黄爷爷,您讲的是连环笑话。”在黄爷爷92岁生日那天,他们齐聚一堂,为他庆生。老人的白发在隆冬的暖阳下微微地泛出淡淡的紫色,映得一身深蓝色的西服格外醒目。他的脸有点发红,眼睛中闪烁着喜悦的光。每个人都要求单独和他拍一次照,他毫无半点烦倦或懈怠之意,而是微笑着配合每个人,端坐了两个多小时。他们离开的时候,黄阿姨让他休息一会儿,他们这才意识到折腾了太久,但是仔细看了看他的脸,却是歉意和不舍的微笑。

专业的老人

书稿中有一段关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的情况描写,但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却发现关于这枚导弹的最大直径的说法不尽相同,于是他们在初稿中作了批注,请二院的老师们给予查证。没想到黄纬禄看了初稿后,发现了这个不太起眼的批注。吕老师(黄纬禄的生活秘书)说,黄老记不太清楚了,他就特地让她把几位技术人员请到家里来确认。由于年代久远,他们费了好些功夫才找到第一手资料,把准确的数据确认下来。黄纬禄不但确认了“东风二号”的最大直径,还把东风系列后续几个型号的直径大小都确认清楚,并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三位数。吕老师说,黄纬禄对待工作一向如此,严谨是他的习惯。其实他的视力已经不允许他逐字逐句地看文件了,但是他每回都特别仔细认真地查看他们刚写出来的书稿,连稿子里面用错的“的”、“地”、“得”都标注出来。一番话让他们深感惭愧。可以想象,一个90多岁的老人拿着放大镜逐页仔细阅读、认真修改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没有这股认真劲,他也不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有一回,他们听黄阿姨提起黄纬禄当年在酒泉基地工作时,给大伙讲笑话以“对抗”漫漫长夜的事情,他们便写到书稿里,但是具体的细节并未和他确认过。见到黄纬禄时,他们便说:“黄爷爷,我们怕写得不够。”黄纬禄有些羞涩地笑着说:“够了,太够了,写得有点过了。”后来遵照他的意思,类似的小细节,他们都作了相应的修改。尽管没有原先写得精彩了,但是他们以为这更符合黄纬禄低调为人、严谨处事的性格,正如每次他谈及导弹研制工作中的个人成就时总说的那句话:“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比起个人的能力来,他更笃信集体的力量,因此他从未将自己从“他们”的集体中剥离出来。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