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人物专题>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施履吉>纪念文章
“见人所未见”追记著名细胞生物学家院士施履吉
发布时间:2010-12-20 来源:文汇报 【字号: 小  中  大 
上世纪50年代,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外源DNA注射到卵子中的人;70年代,他第一个提出应该合成人工染色体;80年代,他又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做“乳腺生物反应器”,利用动物的乳汁来生产药物,并用兔子付诸实验;90年代,人类基因组刚被解读,他又提出“遗传语文学”……
12月14日,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施履吉先生走完了93年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回顾他的人生之路,才能真正体味出讣告中“热爱祖国、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耕耘不息”字面下的内蕴。

不计个人名利为新中国科研奠基

1946年,施履吉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化学胚胎学家L.G.巴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了一种名叫“浮称子”的仪器,并用它测出了卵子和胚胎的呼吸,成功地证明了两栖类早期胚胎发育中有头尾和背腹两个梯度的存在,结束了当时化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家之间的长时间争论。这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一直被多种发育生物学教科书、专著及有关论文所引用,尤其在巴斯的世界性权威著作“胚胎学”书里有着详尽的描述。一位教授给施履吉的推荐信中曾这样写道:“他是我从未见过的精通这么多技术和方法的人”。

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里,施履吉为了探究改变遗传物质后的生物体发育情况,在世界上首次把外源DNA注入到了卵子中——二三十年后,转基因技术成为了世界生命科学的热门领域。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施履吉本来有希望成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作出了另一种选择,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与贝时璋先生一起赴北京筹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明白“百废待兴”的含义。新生的生物物理所经费拮据,连好一点的实验仪器都买不起。于是,专业之外又精通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数学等的施履吉,转行研制起生物实验仪器:他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高速离心机,完成了X光显微镜、紫外光显微镜、无色差反射物镜、细胞分光光度计等的研制;他修好了损坏严重的我国第一台进口电子显微镜。

学术思想超前的先行者

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说,施先生的学术思想总是那么超前,能见人所未见,而且事后又总是被证明是正确的。

如今,在世界上发展得十分红火的“动物药厂”,即乳腺生物反应器,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让牛羊分泌出含有特殊蛋白的乳汁。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就是施履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向国家提出了有关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立项请求。据他的好友和学生,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研究员郭礼和回忆,他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同行都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于是只得改头换貌,以“个体表达系统”的名义来迎合当时“基因工程表达系统”的时尚提法,从而得到“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的立项。他原先计划用奶牛作研究对象,后因经费拮据不得不改为兔子。在他的领导之下,上海、北京、扬州等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不久便成功地利用兔子表达出了乙肝表面抗原。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溢滔说,后来国外权威来到施先生的实验室,参观后一致承认,施先生确是世界上提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第一人。

施履吉超越常人的眼光,远不止此一端。上世纪70年代,当人们还在讨论基因能否被操作,他已提出应合成人工染色体,即人造生命——今年5月,美国科学家合成的“人造生命”恰恰证明了施先生的想法。90年代初,他又提出了医学农业生物学新的思路——利用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廉价药物,改造动物基因型,使动物的组织器官能够移植到人体,解决临床移植器官严重短缺问题。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都将“异种器官移植”立为重大项目在全国开展研究。90年代后期,施履吉先生又提出了“遗传语文”概念,为后基因组基因表达谱在时空上的整合提出新的研究途径,国家专为此项建议在上海召开了“香山会议”,这也是“香山会议”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召开。

抽烟,是施老的一大嗜好,他也可能因此在晚年患上肺癌。当时,已80高龄的施履吉拒绝了医生采取开刀、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的建议,大胆地采用尚在实验室阶段的免疫治疗。郭礼和说,施老的选择基于他对生命的科学理解:老年人新陈代谢慢,只要没有对肿瘤损伤和刺激,肿瘤生长慢,也不易发生转移,只要免疫力保持正常,就能够抑制肿瘤发展。施老成功带瘤生存了十几年后,他当年不能为人们理解的理念,今天已成为一种肿瘤医疗新的观点。

郭礼和的一段话,足以作为施老一生之写照: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永远是那个敢言真理,敢于斗争,敢当少数派的正直的人;永远是那个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奔走的人;永远是那个耄耋之年仍为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建言献策的人;永远是那个孜孜不倦着力提携青年才俊的人……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