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科技专题>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CRI中外记者走进中科院
【国际在线】走进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一起寻找来自星星的你
发布时间:2014-11-17 来源:国际在线 【字号:  

  播出栏目:FM 90.5午间第一资讯

  播出时间:2014年11月4日

  (资讯)《录音报道》:走进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一起寻找来自星星的你

  主持人:提到天文观测,很多人会联想到夜空、星星、望远镜以及各种天象奇观,也常被那份未知而神秘激发出好奇心。日前,国际台记者来到了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采访,实地体验了一把观测,并见到了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那么,这台高大上的望远镜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天文观测站又是什么样子?普通人是否也能到基地实现观测的愿望?请听环球资讯记者陈雨发回的报道:

  (1104陈雨录报,0412,4分17秒)

  (音响一 乌鲁索夫 俄语)

  “我第一次来天文观测基地,第一次看到,天文学家都是如何工作的。这个地方太美了,如同来到了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的风景画中。山中风景优美,基地里的天文设备应有尽有,住宿条件也很舒适。通过参观,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成就。”

  (音响二 施若杰 葡萄牙语)

  “在这样一个地方建这样一个天文台,对人类来讲是非常有益的一项事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对将来国家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在参观了兴隆基地后,国际台乌克兰语部记者弗拉基米尔•乌鲁索夫和葡萄牙语部专家施若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位于兴隆基地的天文观测站,位于河北燕山腹地、连营寨山顶,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这里海拔960米,晴天多,可见度高。虽然距离北京仅有150多公里,但北京频繁发生的雾霾天却极少出现在这里,空气质量指数能达到二、三十。除了地势条件不同,这里的夜晚总是一片漆黑,此次同行的记者何凌飞就有着深刻的感受。

  (音响三 何凌飞)

  “初到天文台,最大的感觉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这里远离城市的人造灯光,如果不开手电,真的感觉自己的眼睛没有睁开。连我们住的基地招待所走廊都只是昏暗的壁灯。当到房间,第一件事不是开灯而是先拉窗帘,再开灯,避免室内的灯光泄露。所有人在基地户外行走的过程中使用的手电,一律向下照射,不可以照射天空。”

  对此,兴隆观测基地陈颖为工程师介绍说,夜间无光、地势高、可见度高都是天文观测选址的重要因素:

  (音响四 陈颖为)

  “兴隆基地主要是个光学观测站,所以希望越黑越好。当初选在这个地方,这个环境是很黑的,在60年代兴隆县城没有一盏路灯。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越高越好,这里海拔900米。还有就是晴天要多。如果经常下雨,那么经常都不能观测。我们希望大气的稳定度要好,如果天上大气不是很稳定的话,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星眨眼。如果不眨眼,说明大气很稳定。”

  兴隆观测站设有郭守敬望远镜、2.1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其中,郭守敬望远镜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它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口径(4米)兼大视场(5度),以及4000根光纤组成地超大规模光谱观测系统。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巡天项目相比,无论在望远镜口径上还是观测效率上都有极大的飞跃。陈颖为工程师介绍说,这台望远镜在建设之初曾引起过质疑之声。

  (音响五 陈颖为)

  “当初这架望远镜立项的时候,这个方案就公布出来了。国外的天文学家和望远镜专家就向负责这个项目的崔向群院士提醒,当然是非常善意的,他说‘你们这架望远镜难度太大了,你们是不是还要做?’但是已经立项了,肯定要做的。最终还是做成了,还是很了不起的。”

  虽然成绩可喜,不过,陈颖为也坦言,目前,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依旧处于二流水平。作为科研人员期待国家能加大对天文领域的投入,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天文研究。

  据悉,兴隆观测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在每年4月20日,暨天文公众开放日当天,免费对外开放。公众可以按照指定路线参观园区、望远镜、公共天文台和科普展厅。如果气象条件不错,公众可以亲身体验使用太阳色球望远镜,观测太阳表面的黑子和日珥。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如果有好的观星创意,还有机会使用2.16米光学望远镜,寻找太空的星星。陈颖为说:

  (音响六 陈颖为)

  “兴隆基地是国家的一个开放实验室,比如2.16米的望远镜全年观测时间,比如今年的观测时间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全部都分配出去了。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到我们的网站上申请使用2.16米望远镜。我们专门有个评审委员对你的想法进行评审,只要想法有科学价值,就会分配给你望远镜的使用时间,你到这来使用望远镜和住宿都是免费的。”

  环球资讯记者陈雨,北京报道。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