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科技专题>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CRI中外记者走进中科院
【国际在线】科学有温度 带您体验中科院计算所的爱心高科技设备
发布时间:2014-11-02 来源:国际在线 刘虹妤 【字号:  
  从高性能计算机、自修复芯片这种冷艳的科技词汇,到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产生、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再到联想集团、曙光公司……当我们的记者真正走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才体会到这些平常让人觉得神秘而遥不可及的科技词汇,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影响着你我的生活。

  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计算所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形成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除了这些高大上的研究成果,计算所的研究员们自主研发的帮助残障人士和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也很吸引眼球。

  “两个人,你看其实他们不在一个地方对吧,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物从背景中提取出来,然后把他们两个人融入到同一个画面里去,在这个画面里面,他们可以做一些交互性的动作,就是相当于远程合影一样的。”

  这个听起来很像电影特技的技术,叫做爱心小屋远程亲情互动系统,直接受益者是中国上亿的农民工和广大的留守儿童。在中国,离开乡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有1.5亿人,由于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他们在感情上、心理上都容易出现问题。与此同时,64%的农民工子女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有数据显示,约70%的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跟父母见一次面。这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状况都令人堪忧。基于这样的现状,201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了爱心小屋的创新项目,利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这些前沿技术来解决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之间的情感交互问题。负责爱心小屋项目的计算所研究员陈义祥说:

  “我们就是要做成一个低成本的,沉浸感非常强的,同时容易操作、高保真的远程自然交互平台。它可以实现远程的人可以拥抱、轻抚对方。它有一些核心的功能,包括远程的互动、高清的对话,可以把不同的人合成在同一个场景里面。也包括可以把纸质材料通过远程高清进行传输。甚至可以实现面对面的远程交互和辅导。

  在关注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之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还研发了方便残疾人士生活的残疾人信息化设备和系统。记者注意到,在这些高科技设备当中,最小巧、最实用的要数盲人电子记事本,它只有普通的直板手机那么大,但功能却不小。计算所王向东副研究员介绍说:“因为盲人呢他日常写字的时候是写盲文,我们就是模仿这种实现了一个电子的设备,6个点是盲文的一个单位,叫“一方”。在汉语拼音里对应一个声母或是一个韵母,拼起来就是一个汉字。接入电脑之后就可以把它自动转化为汉字,还可以通过声音放出来,或者发邮件、分享给普通人。同时呢,还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录音啊、播放啊,类似于录音笔和MP3的功能,如果不想做盲文输入可以简单地录下来然后可以回去再听,这样的一个小设备。”

  这些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设计开发的先进设备,目前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走向市场。王向东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像盲人电子记事本这样的高科技设备可以解决盲人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即使是在他们的积极推广下,能投资生产这个设备的企业很少,科研人员仍然在寻找企业。

  “科技以人为本”的说法听着不陌生。这些研究项目虽然只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小部分,但却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计算机科学并没有那么高深冷艳,而是有温度的,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