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野味 非典 谁之过 > “恶习”与瘟疫
两个野味嗜好者的自白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10 【字号: 小  中  大   

    “非典”给人们敲起了警钟: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上,人们确实存在着一些野蛮的、愚蠢的、落后的想法和做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好好检点一下呢?在采访中记者记录下了两个野味嗜好者不同的表白。

    开始图新鲜 后来要面子再到负罪感

    梁先生是京城一家印刷器材公司的副总经理,听朋友说他是一位忠实的野味爱好者,可是当记者刚在他面前提起“野味”两个字的时候,梁先生却连连摆手,并向记者再三申明道:“我是曾经的野味吃客,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而且永远不是了!”记者惊诧于他的变化,于是梁先生便向记者讲述了他由爱吃野味到不吃野味的经历:

    6年前我被提拔为副总,几位老客户为贺我晋升,请我到一野味酒楼吃饭,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野味生涯。这第一例野味就是蛇,当时我并不知道,菜上来后一位朋友亲自给我夹了一块肉,说这是好东西。待我将肉咽下去后,他才告诉我这是“蛇肉”。我一听心里吓了一跳,又不便露怯,于是我硬着头皮又夹了一些细细品尝,发现这野味的味道的确不同凡响。此后,由于业务关系,我走南闯北,品尝到了不少野味:什么飞龙、鹧鸪、穿山甲、猫头鹰、中华鲟等等,也包括果子狸……刚开始吃野味是图新鲜,后来吃野味是要面子。

    吃了不少的野味,但我一般很少看到活物,直到有一次我到广州一酒楼亲眼看到了一只即将待宰杀的野猫,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感。那天我因从来没吃过猫肉,就点了一个“冬笋猫肉”。这时一个男侍者提着一个黑袋子走到我面前,请我“验明”野猫正身。我朝袋子里一看,这是一只黑毛缎子的小野猫,碧绿的眼睛绝望地看着我,并朝我拼命“喵喵”直叫,似乎向我求救。我当时动了恻隐之心,就跟食客们说不要吃它了,但食客们似乎吃兴大开,没有同意。大约一刻钟之后,侍者端上来一小盘黑乎乎的东西,说“这就是猫肉”。在食客们纷纷举筷之际,我想起了那双绝望的眼睛,想起刚才还活生生的小动物就成了我们的口中之物,我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负罪感,那盘猫肉怎么也吃不下去了。从那儿以后,我对野味丧失了品尝的兴趣,最后断绝吃野味的念头。

    点评:难得有梁先生这样的人,为动物产生负罪感,其实野生动物和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各有各的生存理由、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只有善待它们,人类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活得更好。

    喜欢吃 不吃还想念味美滋补

    申非(化名)是高干之子,别看他年纪不大,可吃野味的时间却不短了,对吃野味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翅膀的只有飞机不吃,有腿的只有桌子不吃”,吃野味很多时候被看作是“身份”的象征,我主要出于好奇,吃个新鲜劲。我可吃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野味,像蝗虫、猫头鹰、蚂蚁、蛇、鹿、蝎子、蚂蚱等,而且吃法也是越来越离奇:吞蛇胆,喝鳖血,嚼活老鼠,吃活猴脑。我差不多每一两月都要吃一次野味,“非典”这段时间好久没有吃到野味,还有点想念呢。等“非典”过后我一定好好品尝一顿。果子狸是不敢再吃了,不过咱国家野生动物这么多,不愁没新鲜吃的。至于为什么要吃野味,就是喜欢,野味味道鲜美纯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有滋补作用呢。

    点评: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曾联合在全国部分城市进行了“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68.2%的市民认为吃野生动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有62.4%的人知道《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滥吃野生动物的现象却愈演愈烈。

    在被调查者中,有2.81%的人表示经常吃野生动物,这类人中干部占绝大多数,还有企业经理,显然,野生动物的消费群集中在领导干部和白领,吃的目的是追求阔气、高级享受和滋补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