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新年伊始,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一次激起科技工作者的共鸣。
近期,《中国科学报》开设“所长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专栏,邀请中国科学院部分科研机构负责人畅谈参观感想,展现科技工作者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坚守报国初心、追求科学梦想、勇攀科学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的崭新风貌。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的瑰宝。继往开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国家使命的召唤。我们项目的实施策略是先定事、再定人,遵循目标导向、顶层设计的原则,组织最优秀的科学家共同解决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问题。哪个团队能够解决问题,哪个团队就上,而且团队是动态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这一代人,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初心使命,也要敢于“亮剑”,为中国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开疆拓土,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每次看到那些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介绍和实物展品,读先辈们的故事,内心都会涌起无限的感动。今天,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强起来”的过程中,“两弹一星”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引领创新的征程中探索未知、砥砺前行。作为“国家队”“国家人”,我们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远见,更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和坚守。这样才能做出无愧时代的科技创新、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片刻不能停歇”的斗志,才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持续交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书写中国计算技术的新篇章。
“两弹一星”是国家重大需求的象征,老一辈科学家用短短8年时间实现了从决定研制原子弹到研发成功的壮举,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崛起,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技术,至今仍维护着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当前,生物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许多国家将关键生物技术视为与芯片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生物技术强国,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兼具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建设科技强国,凝聚“微”力量,我们要挺直腰杆,勇于担当,抢占科技制高点,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为国家和世界微生物学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那场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它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无限热忱和赤诚之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国家队”的一员,我们深知肩上责任之重。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新内涵,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加快抢占地球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两弹一星”精神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薪火相传,也必将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