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吉林:“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显著成效和进展
发布时间:2023-04-20 来源:人民日报 孟海鹰 【字号:

  “完成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推动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创新、突破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加速东北地区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4月17日上午,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在长春召开。会上,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2021年4月,吉林省政府会同中科院依托东北地理所率先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经过两年的全力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进展,有力支撑了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实施。

  完成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针对中薄层退化黑土保育与粮食产能提升科技需求,集成示范保护性耕作、节肥增效模式、种养一体化等技术,建设示范区近3.67万亩,示范区内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玉米出苗率提高3-8%,产量提高6-10%。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重点开展了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的“大安模式”技术研发,建设示范区5.05万亩,辐射总面积达到70万亩。在重度盐碱地试验样地内,水田“东稻122”水稻实现了480kg/亩、旱田“东生118”大豆实现了210kg/亩的产量突破。

  推动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创新。集成创新“梨树模式2.0”,以高产、稳产、增效为目标,从技术模式、配套品种、耕作、栽培、农机等方面优化集成,进一步实现了免耕措施区域化、配套技术协调化、耕作参数精准化、栽培技术智能化,在梨树基地创造了同一地块连续4年亩产千公斤(吨粮田)的好成绩。在东部山区,条带耕作技术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低温问题,在舒兰市和东丰县示范推广近万亩,增产10%以上。在中西部地区,与双辽市合作打造了由18个乡镇村组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高标准示范网络。

  突破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加速东北地区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发“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提高育种效率80%以上。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实现多项突破,大豆品种“东生79”脂肪含量达到24.16%,“东生119”有望成为千斤大豆新品种,“东生118”被列为“国家大豆科技自强行动”吉林省主推耐盐碱品种,“东稻122”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10.6%。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