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瞭望】龙江模式这样保护黑土地
发布时间:2021-09-22 来源:瞭望 王建 【字号:

黑龙江勤得利农场秋收后深翻的黑土地(2020年10月12日摄) 王建摄/本刊

在黑龙江友谊农场,种植户进行田间管理 徐宏宇摄

  近5年来,黑龙江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已见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耕层平均厚度由2014年的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

  黑龙江省只有14个县市和农场列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覆盖522.6万亩耕地,未能达到对黑土地全面保护利用的目标

  黑龙江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黑土地面积超过东北黑土区面积的一半。近年来,黑龙江省打出黑土地保护系列组合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龙江模式,不断让“耕地中的大熊猫”越来越健壮。

  打出保护组合拳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亿多亩,其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白浆土为主的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黑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去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08.2亿斤,超过全国粮食总产的九分之一,连续十年全国粮食产量第一。

  黑龙江省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说,几十年下来,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专家表示,黑土层富含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在自然土壤中含量很高。在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有机质在下降。放任黑土地继续退化,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增加化肥的投入,又会加剧黑土退化。

  对此,黑龙江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绥化市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

  为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2017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启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担任首席科学家。“我们增设渗井实现水流垂直入渗,布设暗管建立地下导排水系统,这是削减地表汇流冲刷力、阻止再次成沟的关键技术。”张兴义说。

  因地制宜探索黑土保护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多样,辽阔的地域造就了6个积温带,复杂多变的地形、积温和降水条件造就了土壤多样性质。韩晓增说,保护黑土地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免耕等模式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基本适应全省所有耕地。

  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是将秸秆粉碎后,通过深翻还田,打破犁底层,补充土壤有机质,加深肥沃耕作层,适合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等没有风蚀影响的低洼平地。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了解到,黑龙江省通过在海伦、桦川等4个县(市)示范这种模式,6年平均玉米增产约10.2%,大豆增产约1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克/千克,黑土层保护深度在30厘米至35厘米,达到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要求。

  以秸秆碎混还田和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培育模式,采用秸秆和有机肥混合翻混、松耙碎混为核心技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配套免耕覆盖等技术,达到了肥沃耕层构建的效果。专家介绍,这种模式适合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约4000万亩耕地。6年的示范结果显示,大豆增产11.3%以上,玉米增产10.5%以上,有机质提高2.4克/千克,肥沃耕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

  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采用秸秆覆盖免耕配合深松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将秸秆粉碎后,通过4年免耕、1年深松,实现秸秆还田,适合齐齐哈尔和大庆等黑龙江西部地区。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通过实施该模式,仅2年时间,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提高了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提高了10.5%以上,玉米增产10.8%。

  坡耕控蚀增肥模式是在坡耕地上,通过等高横向种植、修筑等高地埂、种植生物篱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通过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培肥土壤,适合环小兴安岭地区坡耕地约1200万亩。3年试验结果,作物增产约13.8%,蓄水能力提高30.1%,保水能力提高20.9%,速效养分增加15%,径流量减少95.4%。

  用养结合 久久为功

  近5年来,黑龙江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已见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地区耕层平均厚度由2014年的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累计达405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8%。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黑土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依然有限。目前,黑龙江省只有14个县市和农场列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仅覆盖522.6万亩耕地,尚不能达到对黑土地全面保护利用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军说,我国黑土地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秸秆生物处理、肥料技术创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现代黑土地监测体系等方面仍有差距。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认为,加大黑土地保护还要改变农民原有的生产习惯,加强配套政策保障,让农民意识到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把目光从短暂利益转到中长期利益。韩晓增认为,耕地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龙江模式”还需各方合力,进一步推广应用,把这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里。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阎芳)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