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瞭望】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东北特点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新路
发布时间:2021-09-22 来源:瞭望 陈俊 郎秋红 薛钦峰 孟含琪 【字号:

8月2日,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沙野(左)和在读硕士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 张楠摄/本刊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一是不用休耕,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二是适合东北特点。三是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有助于把宝贵的黑土资源留在地里

  一个以“梨树模式”为品牌,以采取“梨树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吸引农业各个生产要素向“梨树模式”聚集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模式正在形成

  梨树,古称“偏脸城”,位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产粮五强县之一。因地处东北黑土地核心区,近年来,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此建立试验基地,研究黑土地保护。

  为黑土地“盖被子”——梨树县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体系,被称为“梨树模式”。10余年来,“梨树模式”成功在东北推广超5000万亩,正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探索,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梨树模式”应运而生

  眼下,东北玉米已进入蜡熟期。在梨树县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片片高大的玉米下覆盖着金黄的秸秆,标志着这里的农民采用的是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梨树是吉林省较早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推广的农业大县。

  2007年秋天,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和梨树当地一家农机生产企业负责人的一次“小酒馆之约”,拉开了吉林省研发和试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幕。

  王贵满介绍,试验主要围绕两大难题: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同区域的适宜模式,二是配套农机具国产化。

  保护性耕作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复杂。东北各地地形、气候、秸秆量不同,以吉林为例,西部干旱,东部气温低,中部秸秆量巨大,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地区必须有不同的操作模式配套,否则会出现出苗率、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外部条件不同,“梨树模式”先后试验并推广了宽窄行、均匀垄、条耕等耕作模式,无论干旱半干旱、坡地还是洼地,都有适宜模式可以采用,大大增加了技术的适配性。

  免耕播种机的研发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2007年,关义新和一位退休农机技术员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研发符合我国耕作实际的免耕播种机。“那时国内没有类似的机器,很多部件从头研发,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一步步研发了排种器、排肥器等零部件。”关义新说。经过多年更新换代,免耕机、条耕机、秸秆归行机等农机相继推向市场,基本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主要农机具国产化。

  “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科研推广之路

  当前,我国在黑土地保护中尝试了各种技术方法,“梨树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记者发现,它不仅包含先进的技术理念,还有独特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符合东北特点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新路。

  高大上技术与黑土地相结合。王贵满说,在东北保护黑土地,要实现在利用中保护。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一是不用休耕,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二是适合东北特点。吉林每年产生秸秆4000万吨以上,还田后不仅可以保护黑土地,还可解决焚烧秸秆引发的大气污染。三是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有助于把宝贵的黑土资源留在地里。关义新说,所有试验都立足于不休耕、保证稳产,调动农民积极性。

  穿针引线破解新技术“走不出试验田”。参与“梨树模式”试验的科研人员近200名,其中不少是国字头专家。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将专家和农民结合,成功让新技术及时走出试验田。

  保护性耕作技术刚推广时,有种粮大户反映,秸秆全覆盖后影响出苗。问题提给了天天在地里和农民打交道的王贵满,他及时反馈给专家,再按专家的意见组织农民想办法,最终研制出秸秆归行机和条耕机,成功解决了出苗问题。这几年,他们又组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吸收专家、农业干部、种粮大户、农机厂家等广泛参与。农民有问题随时反映,专家边试验边改进边推广,使技术和设备越来越贴近生产实际。

  推广连逢政策及时雨。王贵满说,“梨树模式”的探索离不开一场场政策“及时雨”。从2006年开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国产化进程。而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使这些农机具有了用武之地,加速推广。

  试验推广初期,农民对秸秆还田不接受。2008至2013年,国家多次发文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秸秆还田营造了良好氛围。“十八大提出了绿色生态理念,让‘梨树模式’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每一步和国家想到一起。”王贵满说。

  升级版为现代农业“搭梯子”

  根据相关规划,未来保护性耕作将覆盖东北70%适宜耕地。但记者发现,目前“梨树模式”推广中仍存在“争秸秆”“靠补贴”“赶任务”等问题,大范围推广仍面临一些障碍。

  “一些地区将秸秆留在地里很难。”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社潮说,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大量打包离田,还田率不高。有的地方为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任务,对没有秸秆覆盖、只进行免耕播种的土地也认定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效果打折扣。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秸秆还田增加了焚烧秸秆的风险,对保护性耕作积极性不高。

  专家和基层干部说,“梨树模式”要想更大范围推广,应朝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方向进一步探索,逐步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2021年开始,“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即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基础上引入金融、保险、粮食仓储、农资等服务环节,从保护黑土地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过渡,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今年3月,冰雪尚未消融,王贵满把当地种粮大户和银行、保险、粮食收储等企业负责人召集到一起。银行能否给50万元透支额度周转,保险能否开辟方便险种,农药服务能否保效果……供需双方积极对接,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如今,中国农业银行为“梨树模式”推出“黑土粮仓贷”,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蔡家库提供专业仓储,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成立专门公司提供农药支持……

  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蔡家库负责人付学友介绍,“梨树模式”产量稳定、品质较好,他们已经和多家合作社签署了协议,为他们提供仓储服务,粮食收获后直接入库,既可卖给粮库也可按意愿出售。

  虽然只是雏形,但一个以“梨树模式”为品牌,以采取“梨树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吸引农业各个生产要素向“梨树模式”聚集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模式正在形成。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只有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将技术优势产生的效益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上,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推广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推为我要推。

(责任编辑:阎芳)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