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评论:科学对待非典科研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19 【字号: 小  中  大   

    □谢卫群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面对SARS科研存在的问题,没有回避,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总结,并正在形成新的对策与思路

    ●科学探索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能否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SARS科研进行反思,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态度

    逞凶数月的非典疫情,终于节节溃退。到6月16日,全国有疫情的省市区由26个降至3个。最新科研报告说,根据非典暴发与天气有关的研究结论,到7月,北京将可以脱离风险区。经过一番拼杀,大规模的疫情正逐步成为人们的记忆。

    不过,在这渐趋平缓的氛围里,中国科学家们的技术攻关仍在紧张继续。更为可贵的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思考正在进行。

    有几条信息颇引人注目:

    其一,中科院SARS科研信息网开通之际,中国科协副主席、原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发去邮件,在对新网站的开通表示祝贺时,恳切地指出:应敢于面对在SARS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败仗”,“不应该浪费宝贵的教训”。她还建议SARS网站可以增设一个栏目,探讨存在的问题,以避免今后在更多的地方打败仗。有意思的是,这一网站还真的以这些话作为开栏的话,成为网站创立、建设的一个激励和警示。

    其二,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近日谈到,建设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制,首先应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生物医学科研机制。这是他对SARS进行反思的主题。他认为,在建设包括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治疗救治体系时,必须同时建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统一机制。否则,便无法用科技力量战胜危机。此前,有许多媒体批评,SARS科研之所以滞后,与缺乏统一的科研应急机制有关。

    这两则信息表明,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面对SARS科研存在的问题,没有回避,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总结,并正在形成新的对策与思路。黄洁夫的一席话证明,统一的科研应急机制的建立,已被列入政府的思考范畴。

    不可否认,在SARS科研的最初阶段,我们的确战绩不佳:“冠状病毒的认定”失之交臂、“冠状病毒的序列研究”能为而没早为;病源研究认定果子狸为元凶显得仓促,等等。这些,都让科学家们有种“打败仗”的感觉。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在SARS科研进程中,科学界敢于说老实话、敢于批评的现象越来越多。从钟南山批驳“衣原体”,到杨焕明逢会就说,“中国科学家在SARS面前打败仗”,都是科学界少有的现象。而这些批评的人和批评的意见,不仅被宽容,而且被有意地采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科学探索是认识真理的实践过程,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SARS科研同样如此。关键是能否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正确的,要敢于坚持;实践证明错误的,要敢于否定。”这是钟南山对科学精神的阐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则认为,“成功的探索可以取得接近真理的认识,失败的探索可以成为接近真理的过程。”通过总结SARS科研的教训,重新树立、强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也是科学家对SARS科研的一种新贡献。

    尽管疫情渐趋平缓,但人们对SARS的认识还刚刚开始。非典病人出院了,科学家却还难以放马南山,在他们面前的路还很漫长。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的SARS科研终有所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