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非典检测期待“尽善尽美”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23 【字号: 小  中  大   

    吴秉铨:72岁,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病理学会中国部主席,《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

    技术鉴定专家。

    非典出现以来,有关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情况介绍国人无比关注。“检测”、“诊断”等词时现耳畔,当某研究团体开发出新的检测手

    段,其准确率、灵敏度等专业数据也多有报道。但非典检测到底有何作用、具体怎样实现,并不一定人人清楚。

    日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吴秉铨教授就检测、诊断概念,免疫学检测、基因学检测等具体方法的异同,一种检测手段的开发及评价标准等

    问题,向记者作了一次较为详尽、通俗的解答。

    记者:检测与诊断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吴秉铨:检测与诊断都是医学术语,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体现了学术用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对于某种疾病特别是流行病,一般人群中包括无该病、疑有该病但实际无该病和有该病的三种人。他们混杂存在,必须通过筛检、诊断试

    验、治疗三个步骤加以区分处理。其中筛检将健康人从大量人群中快速区别开来,是初步检查;诊断方法则用于在可疑患者中鉴别出实际患者。

    这样看来,检测相当于筛检。但如有一种筛检手段,在安全、快速、易用的同时,还具备了很强的灵敏性、可靠性,也就近似于“诊断”

    了。例如我们开发的分子试剂盒,可称作是“基因诊断”工具;但对每个检测病人,报告结果时最好还是叫“检测结果”,而把诊断结论留给

    综合了所有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的临床医生来下。

    总之,快速、准确的高效检测技术,是及时治疗的必需前提。对于传染性疾病,更可能是控制流行、消除灾害的一大关键。

    记者:医学检测或诊断一般通过哪些方法实现?

    吴秉铨:不论检测还是诊断,都以区分是否患病为目的。因此必须选取一些主观、半主观和客观的诊断指标,通过研究确定一个诊断标准

    ,用以区别正确与异常。视原理和途径的不同,可有物理诊断、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和基因诊断等具体实现方法。

    针对非典来说,CT、X光透视属于物理诊断中的器械检查,主要检查肺内病变如肺泡和间质的炎症,而不是对致病病原,即SARS病

    毒的检定。就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中的检测技术来说,主要有免疫学检验和基因诊断两类。

    免疫诊断主要通过观察免疫反应,例如应用病毒抗原成分寻找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以是以体外制成的抗体去找体内的病毒抗原成分。而

    基因诊断则是在得知病毒核酸序列后,从血、尿、痰甚至粪便等患者送检物中提取病毒RNA,通过一系列处理程序,来证实产物特有序列的

    存在。

    由于体内抗体的产生要在感染病毒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免疫诊断不能实现早期诊断;在这方面基因诊断则具有很好的优势。

    记者:一种基因诊断方法的开发,需要通过怎样的程序?

    吴秉铨:开发基因诊断方法,首先要知道病毒的核酸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稳定的基因靶点,设计外、内引物,收集检测物,最终制

    定实验操作流程和检测临床标本。实现病毒特有序列检测后,再通过一定规模的临床试用,集成完整、系统的临床验证资料,最终固定为科学

    性、有效性兼备的检测技术。

    具体检测方法的设计,主要区别在靶点选择和引物序列选择上。至于探针,有用两个探针的,有用一个探针的;在结构上有的呈线性,有

    的呈非线性。例如我们设计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检测探针为短柄圆环形,采用的是“即时核酸扩增荧光探针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防污染、快速检测和易于标准化的特点。

    致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分布在全身,比如血液;也可分布在某些特定局部,例如肺部;如果病毒可从尿和粪便中部分排出,也可以进行

    检测。因此血、尿、痰甚至粪便都可成为检查对象。这些送检物的用量可以很少,例如血液,每次仅用0.2毫升。

    记者:评价一种检测试剂,都有哪些指标?

    吴秉铨:一种检测试剂首先要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达到标准化;最后通过一定数量的临床应用,取得实用认证。而评价体外

    诊断试剂盒的实验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真实性和可靠性。

    谈到医学检测,最常听见的两个词是“阳性”、“阴性”。实际上,阳性、阴性还有真假之分。任何一种标准,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如下

    情况:漏诊,即将病人作为非病人,称为假阴性;误诊,即将非病人作为病人,称为假阳性。

    评价诊断方法的两个指标,可靠性表示“同一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对相同人群进行多次检查后,所得结果的‘恒定性’”。影响可靠性的指

    标,可以有试剂的稳定性及被测物质数值本身的波动、被观测者个体生物差异和观测者主观误差等。

    真实性又称对称有效性,表示“测定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通常用该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作为评定指标。特异性实际上是假

    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人们当然希望所用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很高,但两者常常反向而行,必须略有侧重,取得平衡。

    记者:就目前已知的信息,非典检测是否已做到“尽善尽美”?

    吴秉铨:目前已有不少非典检测试剂出现,但共同的问题是临床工作紧张,临床资料与检测资料相互对比分析不足。需要在临床工作进一

    步规范化后,进行资料和经验总结,尽快做到技术定型。

    以我们研究小组研制的分子诊断试剂盒为例,4月下旬以来在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民医院、北京丰台医院等进行的试用

    工作已告一段落,确定了靶点序列的选择、引物的设计、探针的制备,以及检测的操作流程。目前,正在进入更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争取早日

    成为临床必备的检测手段。

    就非典检测的后续研究方面,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后,还可进一步研究、掌握病毒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长规律,以取得对这一新病种更加深入

    的认识。我们正在着手的这些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取样的针对性和准确率,对于认识带病毒患者的传染性、指导预防和把握治疗时机,也都有

    重要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