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钟南山:一两米内才可能传染恐慌比非典更可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07 【字号: 小  中  大   

    “非典”最早出现在何时?北京目前的防疫措施是否有效?人们应如何看待“非典”?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在广东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院士的报告中找到。

    ■“非典”最早出现在去年11月

    非典型肺炎不同于典型的肺炎。在我国,追溯到最早大概是2002年11月份,当时肖正伦教授在佛山会诊了一例病人。为什么到2003年1月23日才在广东省卫生厅的指导下将这种病的传染性正式成文呢?因为一开始大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它跟一般肺炎不同,发展得很快。到了2002年12月,因为在河源发现了一些病人,医务人员接近他们都得病,这时才感觉到这种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并发现这个病有两个特点,在传染性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家庭的聚集性,所以当时就认为这个病不是一个普通的病。

    ■“非典”传染性一代比一代弱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这种病的传播途径,因为对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同时,它也涉及我们的防护问题。它的传播途径是从临床观察得出来的,首先一个非常明确,主要靠病人的分泌物或飞沫直接感染。但是,是不是就单纯这么一个传播的途径呢?目前看起来有点变化,为什么呢?这是从香港淘大花园得到的一个启发,因为淘大花园在短短的大概四五天之内突然有两百多人发病,而且都在一个高层建筑,不在底层,所以,当时就考虑到会不会是病人的污染,病人的分泌物也就是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污染到了一些物品,比如说水、衣服、食物等等。由于病原体能够在体外有一定的存活时间,所以,可能通过水或者什么再传染给另外的人。香港淘大花园那个下水道其中有一个U型管是储水的,不容易排空。根据临床线索,我们考虑到在防护方面除了避免直接的飞沫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另外,从临床的角度看,从流行病的观察看,这个病的传染性看起来不是一代比一代强,而是一代比一代弱。我们平常所讲一个传染性非常强的病人,他可以传染的最高纪录好像是80多个,有的时候是90多个。受传染的人会不会也像他那么有很强的传染性呢?不会,以后就大大减弱了,再受感染的人就更减弱了,所以它的规律不是像过去的鼠疫或者是流感,一暴发,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特点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北京病发率可能下降

    总的来说,这种病的病死率并不太高,广东的病死率是3.6%,世界卫生组织还有一些专家预测的病死率是10%。我想,10%是在没有进行积极处理的情况下发生的。北京到目前为止是5.5%。看起来这种病符合流行病学的规律,有一个散发阶段,有一个起点,以后开始增加,然后达到高峰,再达到平段。这个平段有多长呢?不太一样。香港现在开始回落了,高峰阶段大概有15天到20天。以后会怎么样呢?现在还不知道,因为对这个病现在还没有人能够预测。对北京的情况我观察差不多有10天吧,每天新发病从90人到150人,很难绝对预测,但是,是不是应该在未来的7天到10天基本稳定或者是少一点,希望是这样。

    ■北京防疫措施很有效

    现在我们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举措很坚决、很有效。疾病本身有它的规律,但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措施怎么样,从技术层面看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切断传染途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潜伏期的病人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现在切断传染源关键是把确诊患者管理好。咱们小汤山“非典”病人专门医院把病人集中起来,这是极好的做法。第二个是尽快地界定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要是我们疑似病例的范围太多、太广的话,那医院的主要精力就会都放在鉴别诊断上。我觉得医学观察很好,有条件的人可以在医疗单位观察,没有条件的可以在家,只要在家注意一下,跟家里人不要密切接触,注意通风就可以。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在北京目前的情况下,我倾向不要太扩大化。在治疗方面,北京曾经总结了几条经验,看起来是行之有效的。第一条,在急性期有明显的流感症状,发烧,肌肉疼痛,极度疲劳,浑身痛。我们有些医务人员说,过去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痛,他再也忘不了这样的痛。第二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对减轻症状是有帮助的。因为中医有很多的办法,希望能够发挥其特长,以显示出我们中医治疗的优越性。第三是从行政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确保确诊病人的隔离。我希望经过这段时间以后,北京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老百姓也就会很安心。我觉得,当前很重要的是要注意老百姓的思想动态,或者说我们自己干部的思想动态,这个病是有致命性、有传染性的,但并不是那么可怕。

    ■科学地看待“非典”

    目前如何正确对待这个疾病是很关键的,恐慌的心态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恐慌的心理一个来自疾病的传染性,一个来自它的致命性。在北京,采取措施对有病的人进行隔离,对重病人加强治疗减少死亡率,有了这两条就会稳定人心。

    现在,在北京,甚至天津,有时候把一个地方确定为隔离区,周围的老百姓会非常恐慌,实际上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在广东的医院接收了100多例非常重的病人,一些医护人员被传染了。我们医院虽然在老城区,很挤的,隔壁的那些住家基本上就跟医院贴着,但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周围老百姓有得病的,一个都没有。在我们医院里,除了呼研所,其他医生得病也是很偶然的。我们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做了一例肺移植,这个肺移植很成功,病人14天就要出院了。后来,我们怕他出去染上“非典”,就干脆让他留在医院里边,结果他在医院里度过了4个月,现在依然很好。所以我的看法,医护人员现在只要特别注意呼吸道,注意防止结膜的传入途径,还有个人卫生就可以了。不要把感染的强度提到那么高,讲得那么严重。我非常强调近距离,一两米之内,特别是一米多之内,它的传染性并不是空气传染,而是飞沫传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