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尽快建立国家级感染性疾病防治机构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30 【字号: 小  中  大   

    高传染性的“非典”在北京突然流行给北京现有的医疗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免疫学教授何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呼吁,应该立即建立国家级感染性疾病医院和病原学研究所,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非典型肺炎”防治问题。

    何维说这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主要领导的共识。

    何维认为,目前暴露出的问题十分突出,表现在紧急医疗服务层面上的直接问题是具备应对类似“非典”这类高传染性突发性疾病的专业医院数量很少,规模有限,北京仅有佑安医院、地坛医院和309医院等少数传染病专科医院,且位于人口密集的市区,传染的危险非常大。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应急措施,大量位于市区的各类医院都不得不接收“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而这些医院中的医务人员大多缺乏有关传染病治疗和防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状况不仅无助于提高救治率,而且直接威胁到医务人员的健康。

    这其中深层次的问题是,因为“非典”发病有其特殊性,在防治过程中必须与系统深入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及时认识“非典”的发病和流行规律,从而及时指导“非典”的预防和治疗。而现有的医院本身科研力量薄弱,加上当前繁重的救治任务,根本无力也无暇进行必要的科研。而数量众多的科研单位由于不同隶属关系屏障限制、专业特点局限等原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何维表示,鉴于防治非典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现在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完全一味依靠临时应急解决方案可能给以后的工作带来进一步的被动。因此,他建议,建立我国国家级的以医疗问题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体制上可以仿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从根本上解决针对性医学科学研究的较佳选择。医院与研究所结构一体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临床与科研密切结合,提高医疗水平和解决医疗难题的最佳体制。

    何维认为,国家级感染性疾病医院的组织结构可以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科为基础,联合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CDC、北京传染病医院等优势单位共同组建。其体制可以实行院所合一,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对临床工作的及时指导。其职能应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为工作目标,承担我国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难题攻关、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任务,为我国诊治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规范和标准化的优化方案,并且在技术层面上组织实施。

    同时,何维建议按照传染病的特点,将国家级感染性疾病医院设置在北京远郊区。其规模是拥有负压层流空气过滤消毒的3000-4000个单人或双人病室。该结构可募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整合优势研究力量,提高医疗质量,加速疫苗、药物、疗法和诊断试剂研究与开发。其经费需要3亿至5亿元人民币,按我国现有的工程技术,3个月有望完工并且投入使用。经过严格的筛选,国内(以北京为主)现有训练有素、医疗技术高超的医护人员进入国家级感染性疾病医院,将使该院成为攻克非典临床医治难关的重要基地,国内外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科研人员加盟新型病原学研究所,将使该研究所成为优良成果产出的科研基地。

    何维认为,该机构的建立不仅有长远的满足健康需求的战略意义,也有现实意义。3个月后,北京市非典病流行可能进入稳定期,该医院可基本解决届时北京市非典病人救治的全部压力,恢复正常的医疗和社会秩序,并且可为未来突发性传染病防治提供紧急专业化医疗救助。院所合一体制、优势人才聚集的研究所将有利于高科技成果产出和及时的临床应用,并为突发性传染病防治研究提供快速和坚实的科技支持。该结构也可为我国NIH的建立提供试点性经验,为建立中国医学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何维最后用一句祖国医学的格言来总结此项提议的可能效果:“标本兼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