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非典时期的社会心理预警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5 【字号: 小  中  大   

    为了抗击前所未有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亦称SARS),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及时、准确地了解民众社会心理行为状态,进行科学决策、引导舆论和关心广大群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博士领导的联合调查组根据近一周(5月5日-11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及分析,并发布有关结果,主要报告隔离区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供大家抗击非典参考。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金的资助,感谢北京团市委、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对本调查的大力支持。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方法,调查方法含书面调查和网络调查方法。参加调查总人数为239人。其中传染病医院内人员3人,隔离区大学生87人,高发疫区、没有被隔离人员42人,有少数发病报道、影响不大地区人员52人,没有疫情地区28人,过去是高发疫区、目前好转地区12人,来源不清楚的人员6人。

    调查结果及分析

    1.非典疫情发布信息源的影响程度

    当我们询问“在您评估现阶段非典的风险大小时,以下各种因素对您的影响程度如何?”的问题时,大家回答的对于官方发布的全国和北京的非典疫情信息源,按照影响大小的排序是,新增治愈人数(3.44)、新增发病人数(3.33)、新增死亡人数(3.32)、治愈出院总数(3.22)、医护人员患者人数(3.21)、累计死亡人数(3.17)、新增疑似病人数(2.87)、累计发病人数(2.87)、接受隔离者人数(2.87)、累计疑似病人数(2.75)。需要注意的是,新增治愈人数居于首位,也就是说,市民们关心的重点已经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新增、死亡)转入如何使疫情好转,说明被调查的北京市民对信息关注的特点,从恐慌、紧张向理性化转化。

    2.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方面,调查结果为,“所在单位和住宅区有无患者”(3.67),“所认识的人有无患者”(3.57)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人有无患者”(2.85)和“戴口罩人数的比例”(2.56)。这说明,物理空间距离越近的人发生的事情,越能增加人们的风险认知,但是,与物理环境较远的人群的活动,容易被忽视,产生麻痹意识。

    3.政府行为信息的影响程度

    有关政府行为的信息源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为,非典病毒传播渠道的封堵措施(3.47),治疗条件和环境改进的报道(3.25),停课、放假等信息(3.08),卫生部、本市的新闻发布会(3.07),公交、水电、商场供应信息(2.97),政府领导人的个人采访、谈话(2.79)。这说明,传播渠道的封堵措施、治疗条件和环境改进的报道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老百姓对于政府各项防治措施上,更关注对切断非典的传播渠道的具体、切实的防范措施。此外,从世卫组织对来本地旅游的警告(2.72),亲友、家人和朋友的信息交流(3.20)以及互联网的非典信息传播 (2.79)三方面结果来看,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方面,亲友、家人和朋友的心理影响更大一些,在教育引导中,要充分利用这个渠道。目前看来,互联网络的非典信息传播、世卫组织对来本地旅游的警告等信息,并没有在新闻传播中居主导地位。

    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累计疑似病人数”和“所认识的人有无患者”对人们自己感染非典概率的估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在“停课、放假”等信息、“卫生部、本市的新闻发布会”、“治疗条件和环境改进的报道”和“公交、水电、商场供应信息”等方面,女性的风险知觉均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类似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要更加注意对于女性的关注。

    4.风险知觉的比较

    我们将隔离区的学生与非隔离北京市民的信息风险知觉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非典病毒传播渠道的封堵措施”和“治疗条件和环境改进的报道”等方面的反映都十分重视,相互之间的态度没有差异,而在“停课、放假等信息”、“卫生部、本市的新闻发布”,“政府领导人接受采访”、“公交、水电、商场供应信息”方面,隔离者的敏感性均低于普通市民。也就是说,在隔离环境下,人们更加注意具有风险性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的关注度下降。因此,隔离区大学生返回正常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

    5.风险认知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在对于以下与非典知识有关问题的熟悉程度上,人们的反应分别是,非典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3.86)、非典的防护措施(3.67)、非典的病因(3.50)、非典的治愈率(3.41),最不熟悉的是“非典患者康复后对身体的影响”,但也达到了2.8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群组对非典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最为熟悉,说明政府在这个方面的宣传是有效的,但人们对非典康复后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熟悉。

    导致大家心理恐慌较大的影响源是:非典病毒的传染性强、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致病原因不清楚、非典病毒的快速致命性。可以看出,人们对非典的恐慌主要来自于非典本身的特性(病因不明、强传染性、高危险性)以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两个方面。看来,加强宣传,特别要使流行性疾病知识更加普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非典病毒的快速致命性、非典患者的死亡率高和康复后可能有后遗症三方面问题,导致女性更高的恐慌。被隔离区与普通市民相比,除了“康复后可能有后遗症”之外,在其他各项感受到的恐慌,均明显高于非隔离区市民。因此,结束隔离之后,对于那些经受隔离的人群,需要继续追踪其心理问题,需要在心理咨询方面给以更多的关注。

    6.群众对政府举措的评价

    我们直接征询了广大市民对于抗击非典一些问题的意见,采用1-5分(从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到非常同意)等级征询意见,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被老百姓评价较高的项目是,“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是可以理解的”(3.84)、“对北京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是乐观的”(3.68)、“只要及时治疗大多数非典患者都是可以康复的”(3.60),均在3.5分以上。而对于“现时北京非典病毒的传播已受到了控制”、“媒体的报道”还是持审慎的评价,需要注意。

    7.非典带来的影响的评价

    我们还征询了广大市民对于非典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的看法,采用1-5分(从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到非常同意)等级征询意见,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感到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一些比较消极的心理感受方面,没有明显的反映,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值得引导的趋向,后者需要有针对性的关爱。

    总体结论与建议

    第一,政府在疫情发布和控制非典流行方面的措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但需要注意发布信息的指标要有新的侧重,如治愈率、死亡率是更重要的、引起风险认知的指标。人们周围的疫情信息更有影响力,家人、朋友的信息交流比国外传媒作用更大。

    第二,隔离区大学生的宣传教育、生活关爱是成功的,但是,心理问题要明显重于普通民众,要继续关心他们,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所专家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支持。

    第三,希望有关部门支持灾难事件社会心理预警系统的建立,使得抗击非典社会心理预警研究不断深入,为领导决策和改善民众在灾难时期的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