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清理内心比洗手重要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4 【字号: 小  中  大   

    北村:著名作家,《周渔的火车》的作者,另还著有小说《玛卓的爱情》、《鸟》、《台湾海峡》、《武则天》等。

    北村:我们有必要用更多时间来建立我们的内心,即精神上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隔离给了我们一个净化心灵、审视自身问题的机会!

    作为人类心灵的守望者,作家不能对现实生活熟视无睹。这一职业不是手术刀,也不是消防车,也许他解决不了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但他们的作品却能让那些处在煎熬中的心灵得到安慰。

    长期以来,北村写作的目光直视芸芸众生,他以独特的视角,关照着大众生活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济世情结。在他的笔下,看似卑微的人物却展示出对生命无限的韧度,用看似无力的行动捍卫着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5月1日,正是国际劳动节,仍旧呆在北京通州宋庄家中的北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隔离不是坏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报道,目前北京市区感染非典的人数还在增加,不知道您所在的乡下宋庄的情况如何?

    北村(以下简称“北”):谢谢关心!我们宋庄这边的情况很好,村子里也很平静,没有听说有人被非典病毒感染。当地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对所有的公共场所和居家进行了彻底的清扫与消毒,还在各个路口设立了关卡,严格检查往来车辆与行人。

    记:面对这次非典病毒造成的自然灾难,你害怕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应这场灾难?

    北:适度的害怕对我们是个保护,就像痛感一样,以足够引起警觉,但它不能超越我们的理性。

    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典并没有给我带来恐慌。没有必要惊慌,因为恐慌不仅对自己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他人情绪,继而影响整个社会。

    如果一个人很莽撞,到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不讲究卫生,我想这不是智者,是莽夫。他的行为是赌博,不是信心。

    记:您怎么看待隔离?

    北:这也是我们对付非典病毒所采用的没有办法的办法。毫无疑问,这些暂时被隔离的群众,他们正常的生活被打断,焦虑、无奈甚至愤怒的心情肯定会有。

    但正是在这个日常生活停顿的时候,我们才有时间思考一下自身问题,比如我们失去的信仰,日益混乱的价值观等等一些问题。

    从这个层面讲,隔离,这件看似不好的事情反倒变成了好事。

    有时,精神的需要的确大于物质的意义,试想,难道我们一个纯粹的肉身就这么难以养活吗?值得花去我们一生的精力为之东奔西跑?所以我们有必要用更多时间来建立我们的内心,即精神上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隔离给了我们一个净化心灵、审视自身问题的机会!

    记:假如您被隔离了,您会怎样?

    北:至少我不会感到沮丧,我会对我生活中犯过的错进行反思,并努力在未来不再犯相似的错。认识自己也是一种利益。只有安静才能接近真实。说起隔离,我一直就处在半隔离状态,生活在宋庄乡下。

    人并非最强大的东西

    记: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曾与鼠疫、霍乱等病毒灾难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对于人类所遭遇的这些苦难,您怎么看?

    北:我不是学生物的,对于病毒的变异对人体的影响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但近在眼前的非典病毒,让人触目惊心。我想,人有必要审视自身的地位,就是说我们人真的这么强大吗?

    我们一定能战胜非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因此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东西。

    记:每当人类在遭受类似的自然灾难时,我们最需要什么?

    北:在我看来,自然的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的麻木与消极。

    比如这次非典灾难,那些因此而染病的人,被隔离的人,虽然我们的确不能分担他们的病痛与无奈,但一个电话,一个问候,甚至一条短信,足以让他们焦虑的心灵得到慰藉,坦诚交流在此显得难能可贵。

    一次假死让我们自省

    记:谈到灾难,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死亡,为什么面对死亡,那么多的人都会陷入恐慌?

    北:说一个人不怕死,这恐怕是不真实的。那么人为什么会怕死呢?死又为什么那么可怕呢?痛难道不比死更可怕吗?把一个人放到火里烧,那不是更疼痛吗?为什么人在忍受煎熬时还怕死呢?

    人不能因为将死才珍惜生命,这样仍无法使我们获得尊严,靠侥幸而非靠信心活着,那活着也不美好,因为它不像一种人生,而像一次赌博。我们常常后悔的是,等到七八十岁,死亡真正靠近时,我们才开始考虑生命的意义,那实际上已是来不及了。

    记:那如何看待这次非典灾难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北:这次不幸去世的人让我们心中悲伤。但对我们健康的人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当做我们自己的一场假死、假病,除了缅怀他们,这种假死、假病可能对我们还有更重要意义。

    这次灾难过后,我们不仅学会习惯洗手、讲究卫生,更重要的是对人类内心的清洗,我们会想到说,以后我们的行为会以死亡作为价值考量的开端,就是说如果我们都能想,明天我可能就死了,那我们一定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去积极地应对生活、珍爱生命。

    记:具体到您个人,您怕死吗?

    北:我要是不怕死,我就不会写小说;我要是不怕死,我也就不会去追求信仰。我就是因为怕死,才去做我所做的一切,我所说的怕死只是一个指代。

    我们经历过的每件事情,都在学会一件本领:人怎么样更不怕死。等到所谓的死亡真正到来时,我们若是坦然的,我们对未来是有盼望的,那就好了,人死了精神并没有死,如果死后什么都没有,那么今生就显得毫无意义,它只会让我们从意志上消沉,情绪上颓废,精神上空虚,信仰上绝望。

    能力英雄和道德英雄

    记:您会创作非典题材的作品吗?

    北:我现在正在写一篇关于如何超越死亡的小说,书中我对死亡的看法较之以前有许多不同。我想我不会得出《鼠疫》作者加缪的结论,所以我不把我们和死亡的关系看成一场斗争,也不是一次徒劳的对抗,而是一次和解,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记:最后一个问题,你对处在非典抗击一线的广大医护、科研人员,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北: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对他们心存感激,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现在许多人崇拜能力英雄,忽略道德英雄,我想英雄不在于他是否有能力,主要是他是否有道德。有道德才能发出真正的力量。我对当下一些人对崇高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感,其实责任、奉献、爱心这些在他们眼中看起来空洞的词汇,这时候都生动具体地被这些处在非典一线的英雄们再次演绎。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