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心理咨询
要用科普消除“非典”恐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4 【字号: 小  中  大   

    随着非典疫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一些群众产生了恐慌心理。笔者以为,要消除恐慌心理,必须依靠科学,把科学道理讲清楚。

    人们之所以对非典产生恐慌心理,一是非典病毒用肉眼看不见、用手摸不到,心里没底;二是因为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来治疗;三是尚不完全了解病源及其传播途径等。对于这些问题,报刊、电视以及网络等传媒最近都作了大量报道,专家们讲得也比较透彻了,可为什么还消除不了一些人的恐慌心理?笔者以为,有必要从微生物,特别是病毒的基础知识入手,普及相关的科学常识,才能有助于消除非典恐慌心理。

    微生物大致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三大类,在这三大类微生物中,病毒的结构最简单、也最小,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蛋白质外壳包裹着一段核酸而已,它在活体内具有复制快等特点,一旦离开活体,其生存能力就远不如细菌和真菌,高温、干燥、紫外线等都会对它造成致命的打击。细菌也具有繁殖快的特点,但它在活体外的生存能力比病毒要强。真菌是进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类微生物,有点向植物进化的趋势,如蘑菇等,已经可以用肉眼看见了。真菌的孢子在空中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据说新西兰小麦的锈病是澳大利亚的锈病孢子漂洋过海上千公里传过来的。

    尽管人类目前对非典病毒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对于其他病毒,人类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了解和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人们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非典病毒也许会不断产生新的变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非典病毒再疯狂也逃不出其一般规律的制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按照科学规律和方法来对付非典病毒,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和可治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退一步讲,只要没有与非典病人密切接触,在公众场合如果有人万一吸进去一些非典病毒,也不一定就会发病。这是因为非典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一样,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或阈值,才会使人患病。

    有了对非典病毒的正确认识,就知道怎么去依靠科学、有效预防,没有必要恐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