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攻关前沿
与隐形敌人战斗的日日夜夜
——记非典科研攻关一线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技人员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29 【字号: 小  中  大   

    春暖花开时节,令人向往的北京城理应比其它季节更加迷人,但是今年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许多公共场所关闭,许多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都设立了严格的进出登记制度,中小学停课……一种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异种冠状病毒,正在这里肆虐。人类社会正普遍经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异生物体的侵袭。

    面对人类的这一“隐形敌人”,科技正在显示其独有的威力:部分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正在通过电子显微镜或化学试剂追踪其形迹,以获取更多的有关异种冠状病毒的信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筹)是这为数不多的科研机构之一,最近从这里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4月17日,与兄弟单位合作,研究成功两小时内检测出变异病毒的酶联免疫试剂,正协助医务人员进行快速诊断,为被感染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工作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与重视。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科研一线,看望正夜以继日地与SARS病毒周旋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危,极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他们的工作进展。

    寻找病原 部署应急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又名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过程中,从组织体系和学科建设角度新成立的科研机构,仅有3年历史,是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中所龄最短的研究所。但是,作为中科院实施新时期办院方针、落实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所现已成为全球基因组科学研究第六大中心,北京、杭州两个基地南北呼应,在国际基因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3年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继完成1%人类基因测序和水稻基因精细图之后,正在执行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计划”和“鸡基因组计划”等,有2至3年的科研任务同时在肩。但当研究所领导汪健年初听闻广东发生非寻常病变之后,与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有过长期“交往”史的他,立即意识到这种病毒的出现,将可能导致一场人类的大灾难。于是,他3次奔赴广东一带,开始调查寻找病毒来源,并在研究所部署研究这一新病毒的紧急措施。

    研究所一位部门负责人说,“前些天的一个傍晚,我们与平常一样被通知开会。每个人拿着笔记本来到会议室。汪健进来后突然宣布,每个部门立即停止目前所有在研项目,分头作好准备。我们要分析最近蔓延在南方的一种新病毒。国难当头,谁敢退缩,立即开除!”

    一个小伙子告诉记者,“我负责病毒的保管等工作。在样品到来之前,我查了许多资料,按照最高级别要求,在研究所进行防护准备工作。根据领导层的指示,我们订购了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在楼上专门开辟出一间特别实验室,组织大家对一般实验室进行常规消毒。但这位‘新客’是否有耐药性,我们采取的措施能否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谁都无法知晓。它的感染能力无疑是强大的,谁碰就感染谁。对我们而言,领导既已身先士卒找样品,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据他介绍,现在若要进他们的实验室,要更换3层衣服。第一层是防静电、灰尘等的贴身普通衣服;第二层是隔离服,包括手套、口罩、眼罩等;第三层是类似于手术衣的一次性服装。实验室相对于外界是负压,空气只能向里流动,不能流出;生物安全柜相对于实验室也是负压,空气只能进,不能出。这样可基本避免病毒向外扩散。在实验室与安全柜之间还有一层过滤系统,凡颗粒物全部被过滤掉。

    几天之后,全部工作准备就绪。

    兵贵神速 昼夜无眠

    4月15日深夜2时45分,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的病毒到达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之后,基因测序、分析等科技人员无人能回家睡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早测出、早分析,就可早找出病毒变化规律,就可能早找到治疗方案或药物,就可多挽救一些患者的生命,就可为健康人群早研究、早生产出疫苗。

    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网页上有人贴上了这样的诗句,《战SARS》:风云突变,/SARS忽来战。/洒向人间都是怨,/此时华大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SARS一片,测序分析真忙。另一首为:国内民众在望,/国际白热竞争。/SARS围困万千重,/华大愤然应战。/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生产线上机器隆,报道病毒测定。

    4月16日上午10时48分和下午4时05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破译4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4月18日7时32分,患者血液中SARS病毒蛋白质被鉴定出来;

    4月19日2时12分,临床检测试剂盒问世!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何以如此神速?汪健说,“人类基因组1%计划测序是多少?水稻基因组测序有多少?我们现在所做的SARS病毒测序分析只不过是以前工作的百万分之一,就像咬过石子的牙齿再咬豆腐,小菜一碟,没有什么可吹嘘的。至于检测试剂,与我们以前和正在研究的艾滋病、肝炎病毒检测原理基本一致。就像模具早已具备,无非往里浇注的原料不一样罢了。”

    关于大家加班加点的干劲,汪健说,“国难当头,人命关天。走出研究所50米外,工地上的民工劳动强度有多大?吃的是什么?非常时期,困了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再接着干。今天没睡,明天再补上就是了,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那些民工比我们苦多了。几天的事情,年轻人能有何怨言?何况我们现在已经调整为3班制了。”

    至于研究所领导层,自非典发生至今,平均每天3小时左右睡眠。除了安排研究工作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每天通报科研进展之外,还要协调相关单位的工作和关系。任何事情不得延误。

    乘胜追击 任重道远

    如果说SARS病毒是攻击人类的一种新“矛”,那么研制成功抵御这种新“矛”的“盾”,也就是人们期待的治疗药物或疫苗,则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据透露,目前,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继续研制更短时间内能诊断、识别特异性SARS病毒的试剂;另一方面正研制疫苗或药物。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科学家能告诉公众的是,他们从死亡患者身上分离出的病毒,呈快速变异状态。这样的变异给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增添了巨大难度。这种不断变化的“矛”,只有能够不断变化的“盾”才能应对。如果有一种能够应付任何“矛”的“盾”自然非常理想。

    4月22日,记者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一间办公室的白板上看到这样一些字样:1)总结北京Ekisa临床结果;2)细胞生长依然是瓶颈;3)合成肽下午到京后连夜筛选;4)PCR加快。

    4月24日,当记者再次进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时,咳嗽加剧的汪健脸上露出了一点微笑,可能他们新的重组基因在实验室表现出新的苗头,据说他们在每天的《情况通报》中已将有关进展报告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无法向媒体公开,首先可能是因涉及商业秘密;其次,尚未在临床中得到确凿的实验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记者再三追问究竟是新药还是疫苗时?汪健说,“可能在治疗药物和疫苗中都能发挥作用”。

    其实,这些天,汪健始终没有认真接受过任何一次采访。任凭媒体如何围追堵截,他都不愿开口。他说,“我最想做的就是如何才能少说话、多做事。”当大部分记者离开时,他总算稍稍变得轻松、坦然了一些。他说,“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值很高,百姓的期望值很高。我们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得到你们的理解!”

    对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4月19日考察时已给予了最好的评价:“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同志们想中央之所想,急抗病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夜以继日,顽强奋战,合力攻关,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宝贵的成果,对战胜非典型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所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后,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份有关这项工作的报告上批示,“这是非典防治工作的一项重大科学突破。请立刻支持。”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看来,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最高褒奖。

    面对非典疫情的不断发展,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注定还要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