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动态
抗非英雄: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王汉中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7-03 【字号: 小  中  大   

    王汉中,男,47岁,研究员,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系。多年从事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作为主要骨干完成多项国家基金、中科院重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现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课题、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地企合作项目、湖北省SARS防治科技专项、武汉市SARS防治科技专项等课题;先后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

    非典肆虐时期,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王汉中是位出镜率很高的公众人物。哪里有疑似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可随着非典的远去,想采访他却不容易了。

    “王汉中不接受采访”。该所党委李书记只好找来他的同事们,让大家“说说我们的王汉中”。

    同事眼中的王汉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观察力。科学应该急国家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这是义不容辞的。广州疫情初起时,他密切关注。今年2月,他提出病毒所应开展SARS病源的应急研究。开始谋求怎样才能获得病源样本。而后,第一个报名参加SARS病毒攻关小组。

    王汉中是个奋不顾身的人。SARS研究的第一任务是采集样本。当时武汉没有发现病例。异地采集要经历种种周折,还要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王汉中向所里提出,采样和病毒实验必须由他亲自做,绝不能让学生们参与,以防他们万一被感染。因为当时病毒所的P3实验室是临时由普通清洁级实验室改造而成,尚未通过国家的正式考核认可,能否达生物安全三级标准,做到万无一失,谁也不能打保票。在他的努力下,病毒所在国内首家分离出冠状病毒的变异株,为确定病源立了第一功。

    抗击SARS最紧张的时期,王汉中一直奋战在第一线。为了确认武汉市疾控中心对疑似病人的诊断结果,他往往是接到电话,立马前往采样。采集病人喉部的咽拭子,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他一手包办。得样后往往是连夜进入实验室,一直干到第二天天亮。

    武汉病毒所在中科院系统是病毒研究的“独一家”。对于SARS病毒溯源的课题研究,王汉中大有一股“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4月初,王汉中请缨带队前往鄂西大山之中,历时4天,行程2600多公里,采集当地养殖场果子狸、饲养人员和护场犬的咽拭子和血清样本100多份。回来后连续几天紧张地做实验。结果显示,他采集的果子狸咽拭子样本阳性率在80%以上,证实了SARS病毒的人兽同源性。

    在王汉中的夫人梁莉眼中,王汉中是个“沉默的人”。平日里言语不多,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做实验是他最大的爱好,这显然是一种痛苦爱好。危险且不说,单就穿上几层“猴儿服”(防护衣),戴上古怪的“猪鼻子”(口罩),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常人是难以忍受的。5月31日,他在实验室呆了整整7个小时,出来时竟然虚脱昏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直乐此不疲。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