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措施
广东锁定非典保护性抗体为制疫苗提供依据
发现非典不会出现类似乙肝的携带现象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5 【字号: 小  中  大   

    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获悉,该院传染科李刚教授等专家经过对21例非典患者的不同时期血清的调查研究,已将非典保护性抗体锁定在了IgG抗体上。此外,专家还发现,不存在感染非典却不发病的情况,而且非典不会出现类似乙肝的携带现象。

    该成果目前在全国尚属首次,它将为非典疫苗的研制、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启发。目前,该项研究成果正在跟踪研究中。

    冠状病毒减毒可作疫苗

    据介绍,该院传染科李刚教授等专家从今年2月2日开始对21例非典患者采集了不同时期的序列血清,前后连续了三个多月。李教授分别检测了IgM和IgG两种抗体,发现在非典病人发病一周内,两种抗体均未产生,IgM抗体在发病10~14天时出现并很快达到高峰,60天时约有1/3的患者仍可检测到IgM抗体,90天时该抗体基本消失。IgG抗体亦可在10—14天时检测到,60天时达到高峰,90天时仍维持在高水平。另外,调查发现,20多例患者的恢复期均100%发现有IgG型抗体。

    由此,李教授说,IgG抗体的变化规律与甲肝抗体相似,IgG抗体极有可能就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有抵抗同型病毒再次攻击的作用,体内有了这种抗体便不会感染非典。

    李刚教授说,如果IgG抗体最终确定能保护人体不受非典感染的话,届时只需从非典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提取出IgG抗体接种到高危人群体内,便能有效保护他们不受非典感染。此外,使冠状病毒减毒或灭活后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IgG抗体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非典不似乙肝会被携带

    专家们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在于,通过对100多例有接触非典病人的高危人群调查研究后发现,非典不具有隐性感染性,即只要感染非典便一定会发病,而不存在感染非典却不发病的情况,非典不会出现类似乙肝的携带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非典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这表明只要将非典病人隔离好,对于避免其它人受到感染是100%有效的。

    李刚教授认为,广东之所以能够首先取得这一发现,是因为广东发现非典病例比较早,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不同时期的血清来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这一抗体变化规律。李刚教授说,今后还要对非典病人的血清样本做连续6个月、甚至一年的跟踪研究,以最终100%地肯定IgG型抗体是不是非典的保护性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