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措施
全球携手共抗“非典”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14 【字号: 小  中  大   

    目前全世界联合抗击“非典”的斗争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对一种传染病的防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际社会大合作、世界科技界大合作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大反思都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防治都不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非典”肆虐之初,国际社会就迅速行动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协调各国,统计和发布全球疫情,查找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研究和实施有关防治措施。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的特别会议4月29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要中国和东盟同心携手,共赴时艰,就一定能战胜非典型肺炎,转危为安,迎来亚洲更大的繁荣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将于5月19至28日在日内瓦召开,各国代表将共商防治“非典”大计。此外,中国的疫情牵动了华侨华人的心,全球炎黄子孙携手共抗“非典”,正在谱写华人大团结的新篇章。

    历史经验证明,战胜传染病,科学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世界各国科学家密切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自从世界卫生组织今年3月12日向全球发出“非典”警报后,中国、德国和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潜心研究,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这一成果于4月16日由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此后的半个月内,中国、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纷纷测出“非典”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由中、美、加、日等9个国家的十几个实验室组成的研究网络,正昼夜不停地进行着合力攻克“非典”的数十项研究,并于5月4日公布了第一份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防治非典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仍在肆虐的“非典”,世界各国已开始就如何防治和应对各种突发性传染病及其他灾难共同进行深刻思考,并逐步形成一些共识。

    首先,人们认识到,应当建立完善的全球防治传染病应急机制。这次“非典”流行暴露出全球防治突发性传染病机制不健全。相比之下,在建立了有关应急机制的国家,“非典”造成的损失则要小得多。

    其次,人们认识到,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和科技空前发达,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十分脆弱,必须具备防灾救灾的忧患意识,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有专家提出,人类活动的侵袭使一些失去原先宿主的细菌和病毒开始进攻人类,“非典”病毒有可能就是这类病原体。“非典”的流行进一步促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人们认识到,在新世纪、新千年,人类将面临一系列诸如全球变暖、荒漠化加剧、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严禁再制造新的“人祸”,比如严禁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比艾滋病病毒和“非典”病毒危害更大的细菌和病毒、严禁随意克隆人、严禁研制比核武器危害更大的武器等等。

    目前,全世界携手共抗“非典”的斗争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表明,“非典”是可防、可治和可控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女士5月6日所说,通过国际合作,人类一定能够控制非典型肺炎。她对此有信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