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措施
我国率先攻克食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技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5-09 【字号: 小  中  大   

    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李柯勇)一种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5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是国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非典”病毒检测领域的空白。

    这项技术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从提出课题到研究完毕仅用了18天时间。

    尽管根据质检部门的大量检测,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国内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存有“非典”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目前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来自“非典”感染地区的货物、产品或动物会成为人类感染“非典”的源头。但是进入4月以来,部分国家以防止“非典”病毒为由,限制我国相关产品进口。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在科技部支持下,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列为食品安全重大研究项目。

    8日通过鉴定的方法是在人工控制情况下,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将人为添加在食品样品中的“非典”病毒有效富集、分离,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非典”病毒。

    参加鉴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检测任务只需技术人员使用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即可操作完成。这项技术可迅速在检验检疫领域推广应用,满足国内市场检测及口岸快速通关的要求,将为我国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测与评估、预警和控制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