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和动物亲密接触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考察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11-28 【字号: 小  中  大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地区。一方面,它有着雄伟而壮丽的风景,令人想往;另一方面,在青藏高原上山陡路滑,非常危险,再加上泥石流、塌方、滚石等自然灾害和生理上的高原反应,真是让人望而却步。为了考察的顺利进行,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我们一共8人,两辆车,一辆切诺基和一辆北京吉普。考察队成员包括鸟类专家雷富民、兽类专家杨奇森、昆虫专家朱朝东、无脊椎动物专家陈军、彭贤锦和学生王钢。这次出行有一特殊点是,以往大动物(如鸟、兽、鱼)考察与小动物(如昆虫、无脊椎动物等)考察很少一同出行。首先,因为大动物与小动物所处生境不一致,对于昆虫而言,一般要求生境比较复杂的地方,例如森林和灌丛。而鸟兽来说,一些特有种大多分布在较空旷的地方,例如草场,岩山峭壁等。其次,在考察点所需的时间不同,小动物考察所需的时间较短,而大动物考察一般一个点需要3~4天。但是,为了安全,还是决定一同考察。一路上,各位专家需要相互体谅、相互协作。根据计划,我们于八月二日顺利从北京出发了。
  这次考察不同于以往的综合考察,是具有综合性的专项考察。目的是了解整个青藏高原某些动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我们原计划由成都从川藏线入藏,走川藏南线到拉萨,然后向南到亚东。从亚东折回后,再向西南到樟木、普兰。接着向西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最后折回走青藏公路到青海,从青海返回北京。但是由于路况、加油等问题,在途中不得不对原计划作一些改变,有时甚至是反复。作为科学考察,亲临实地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到达昌都时听说南线发生大塌方,于是走北线到类乌齐。到了类乌齐又传来消息说南线通车了,我们又返回昌都走回青藏南线。在往亚东去时,由于道路正在维修施工,通车非常困难,只能暂时放弃了这一工作点。而从日喀则到普兰和阿里的公路上,每隔七百到八百公里才有加油站,而我们的车加满油只能跑300多公里,车上又装得满满的,无法再带油桶,最终也未去成。由于硬件条件达不到而放弃考察,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总而言之,就像司机李唯说的“去西藏只能走着瞧,计划不如变化来得快啊!”
  “藏路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我们考察队深有体会的一句话。西藏在很多人看来十分神秘而又令人望而却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路的问题。由于西藏目前还未通铁路,只能走公路,并且西藏的公路很不好走,尤其是川藏线。由四川入藏主要有两条线——南线与北线,其中最难走的是南线,每年六到八月份雨季的时候都会发生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路也经常被堵住,有时一堵就是几个星期。但是由于工作需要,并且考虑到此时正值雨季末,问题应该不会太大,我们选择了南线。虽然如此,路上依然是困难重重,能比较顺利地通过,真是非常幸运。 
   西藏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柏油路,好一点的是沙石路,差一点的只有土路了。土路十分难走,天晴灰遮天,下雨泥满地。西藏大部分地区山比较多,所以公路都蜿蜒曲折地嵌在山脉之间。公路的一边是悬崖,另一边是峭壁,再加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车子开在上面颠簸得厉害,令人心惊胆战,生怕一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我们沿途多次见到路边悬崖下摔碎的汽车残体。所以我们的车只能开得很慢,车速一般只有20~3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几公里。原来泥石流只是在电视上才能遇到的话题,在川藏南线由八宿到波密的路上可让我们亲身经历了一回。除泥石流外,在高原行车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过河。高原上河流较多,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桥梁往往被冲毁,汽车也只能像行人一样蹚水而过了。对于底盘较高的大卡车或进口越野车来说,过河一般不成问题,而对我们的车却问题大了,每次都要严格循着前面的车辙慢慢过,遇到没有别的车通过的地方时,我们就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在青藏线那曲段,有三座桥刚刚被洪水冲毁,当我们的车从河里过时,几乎整个车轮都被水漫过了,当时真是提心吊胆。这一趟跑下来,两辆车可是受罪了。车胎扎了,底盘蹭了,油管掉了,保险杠断了等等可能出现的故障都出现了。近两个月跑下来,两辆车加上两个备胎共十条车胎都打上了补丁。
  青藏高原是高海拔地区,尤其是西藏,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较高的地方有5000~6000米。可想而知,人体肯定会有高原反应。在野外工作之前,本以为高原反应不过就是气喘些,头胀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高原毕竟是高原,当我们在海拔近4000米的马尼干戈乡住下并开始工作时,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快。一旦走快了或是爬山爬急了,呼吸就困难,同时头疼痛得让人受不了。为了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我们只能走一段歇一段。这下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什么是高原反应。人有高原反应,车也不例外。我们的两辆车一上高原就开始出问题了。北京吉普总是开锅并且点不着火,切诺基的电子诊断屏上总是显示“check engine”。但是,当我们一下高原,这一切毛病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我们在野外工作时分成两个小组。雷老师和王钢、杨老师在一组,雷老师和王钢考察鸟类,杨老师考察兽类。朱、陈、彭三位老师另成一组,做小动物考察。雷老师和王钢这次考察的目的主要是雪雀和褐背拟地鸦在青藏高原的分布。考察工作就是采集其血样、组织样、声音和标本。我们的装备有鸟网、Sony MD数码录音机、定向话筒、GPS等先进的设备。杨老师的工作是考察青藏高原上的兽类,主要是鼠兔和野兔。朱老师这次主要是考察昆虫中的小蜂。陈老师和彭老师负责考察无脊椎动物中的蜘蛛、淡水虾类和土壤螨类。藏族同胞有保护生存环境的良好传统。考虑到这一点,为了让我们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出发之前单位给我们开具了详实的介绍信和证明文件。到工作点后,我们也及时和当地相关主管部门联系,说明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和意义,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少当地部门还派专人陪同我们考察。但有时因为时间紧,没有及时和当地有关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于是被当地居民误解。在帮达,我们决定临时增加这个工作点而没有来得及和当地林业局联系,上山时便被一群藏族小孩赶下了山,并严告我们不得上山杀生。还有一次我们路过羊卓雍错湖边,发现大群的褐翅雪雀,临时下车张网捕捉,但很快就被附近的居民围了起来,没收了我们的鸟网,指着旁边写着“严禁捕杀动物”的标示牌大声训斥我们,直到最后将我们赶上车“驱逐出境”。我们为我们受到这样的“待遇”感到十分委屈,但回来当我们在“索南达杰野生动物保护站”附近看见成群藏羚羊、藏野驴在路边悠闲地漫步时,我们的委屈一下子烟消云散了。看到这样天人合一的景象,我们感到欣慰。但目前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据各位老师讲,以前他们去别的地区考察采集,个别群众看见他们在采集动物,就凑到近前询问采这些动物是不是可以赚钱?想不想大量收购?价钱怎样?看来,天人合一任重道远!
  蓝天、白云、广阔的草原和连绵起伏的雪山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也是最吸引人的风景。
  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是无法体验什么是真正的蓝天和白云。这里,蓝天和大地的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没有任何空气污染,空气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来都很清晰,往往在距离上给人以错觉。这里的美是一种粗矿而明媚的美,给人的感觉就不像在地球上,这里的景色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以往的审美经验。当我们走在青藏高原上抬头仰望天空,无不为之赞叹。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低,雪白的云彩挂在天上仿佛一团团巨大的棉花糖,感觉一伸手就能把它摘下来。青藏高原不光有蓝天、白云和雪山、草原,还有风景如画的森林、瀑布和湿地。当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来到“大拐弯”时,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印度洋暖流在春夏季可溯雅鲁藏布河谷而至尼羊河谷,所以尽管海拔仍在3000米以上,但两岸仍是山青水秀,犹如置身江南。在西藏南部的樟木镇,茂密的森林被云雾笼罩着。天上下着雨,由于云层很低,雨直压下来,只听见头顶隆隆作响。森林中许许多多的瀑布同时倾泻着山泉,从远处望去就像一条条巨龙在翻腾。这一切就像在仙境一般。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早晨要属沱沱河的早晨。沱沱河是长江源头两条支流中的一支,清晨站在长江第一桥——沱沱河桥上,望着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真是美极了!青藏高原上,动物景观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满山的牦牛,天空中翱翔的雄鹰,路边奔跑的藏羚羊、藏野驴……
  我们这次考察共54天,工作成果可谓硕果累累。雷老师和王钢共采集了600多号血样与组织样品,100多种声音以及50~60个鸟类标本。陈老师共采集154批标本,主要为蜘蛛和土壤螨类,目前正在分类、鉴定,估计会有不少新的物种被发现。彭老师在七个不同水域采到了钩虾,大部分水域都是首次发现有此类动物分布。在石块下、石缝间、卷叶中采到许多不同类群的蜘蛛,其中有不少新种及新记录种。此外,还采到了不少的多足类、陆生贝类及鱼类标本。其他老师也超出了预计的成果。总之,这次我门考察队充分并超额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美丽的青藏高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产。它不仅有着超凡脱俗的自然风光,也是科学研究的宝库。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产,将它好好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能受用无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