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国际首次!我国 “拍摄”到光催化电荷转移全时空图

发布时间:2022-10-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邱晨辉【字号:

团队成员讨论光路设计方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研究论文部分作者合影,左起为范峰滔、李灿、陈若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单个光催化粒子从飞秒到秒光生电荷分离过程的全时空域原位动态图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在破解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氢这一世界难题的道路上,中国科学家又前进了一步。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人,综合集成多种可在时空尺度衔接的技术,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全时空探测,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机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该研究成果论文于10月12日深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明确了电荷分离机制与光催化分解水效率之间的本质关联,为突破太阳能光催化反应的“瓶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策略。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是科学领域重要课题,受到全世界关注。虽然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人们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人们对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

  如今,这个谜团被李灿、范峰滔等揭开了。

  李灿介绍,光催化分解水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效的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这一全过程的微观机制极具挑战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团队前赴后继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工作中,集成多种先进技术和理论,我们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纳米颗粒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李灿说。

  据范峰滔介绍,光催化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需要从微纳米颗粒内部分离,并转移到催化剂的表面,从而启动化学反应。在如此微小的物理尺度上,光催化剂往往缺乏分离电荷所需的驱动力,因此,实现高效的电荷分离需要一个有效的电场。为了在光催化剂颗粒中形成一个定向重排的电场,科研人员将一种特定的缺陷结构选择性地合成到颗粒的特定晶面,有效促进了电荷的分离。

  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了解纳秒范围内高效电荷分离机制,研究人员使用了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就可以选择性地转移到特定晶面区域,电子在超快的时间尺度上可以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

  “长期以来光催化中的主导电荷分离机制,很难解释跨越如此大空间尺度超快电荷转移。”范峰滔说,“我们将超快的电荷转移归因于新的弹道传输机制,在内建电场的加速下,其中载流子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在与晶格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跨越了整个粒子。”

  随后,为了直接观察电荷转移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瞬时光电压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逐渐出现在含有缺陷的晶面。

  研究表明,晶面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空间分离是由于时空各向异性的电荷转移机制共同决定的,该复杂机制可以通过各向异性晶面和缺陷结构来可控的调整。

  “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李灿说,“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能力将极大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他告诉记者,未来,这个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

  据介绍,该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陈若天副研究员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室任泽峰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