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地区对于全球变化有怎样特殊的反应?事隔30年以后,40多名科考队员再次进入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展开大气、冰川、生态、环境、地质等一系列观测和研究。
4月中旬,大半个中国已经春意盎然,而珠峰地区依然寒气逼人。
晚上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每天平均超过7级的大风,没有挡住一群年轻科学家火热的心。“虽然我们这支科考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有一半人是第一次来到珠峰,不少队员的高原反应很强烈,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这次一定要使珠峰研究更上层楼!”36岁的冰川科学家康世昌是此次珠峰科考队的队长,满嘴血泡的他对此次科考信心十足。
“今年正值珠峰科考30周年,”康世昌说,“现在,来自国内的40多名科考队员已经深入了珠峰地区。未来3个月将展开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考行动,将在大气环境、大气物理、冰川、生态与环境、地质等方面向世界最高峰发出一系列的追问。”
追问之一
珠峰对全球升温有何反应?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的增加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康世昌说,“虽然人们对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连续监测已经持续了近20年,但在地球的偏远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监测一直被忽视。”
康世昌告诉记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敏感地区,此次科考我们将首次对珠峰地区海拔6500米的大气温室气体进行监测,并对该高度表面雪样及大气气溶胶进行定点取样,这项研究将填补国内外在高海拔地区同类研究的空白。”康世昌说:“通过对珠峰地区大气与地表过程、温室气体和大气气溶胶含量、生态环境以及冰川变化等进行观测研究,还可以促进人们正确认识该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灾害,提高预报雪灾、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准确度。”
追问之二
珠峰的大气污染是否严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曾指出,1975年的雪冰采样表明,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地区之一。但是1992年的有关研究发现,珠穆朗玛峰雪冰样品中铁、铅等1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1975年增长了几倍。
此次科考大气物理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告诉记者:“喜马拉雅山脉山体是北半球地表与对流层大气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通过对珠峰地区极地环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能够正确认识喜马拉雅山体在污染物分布、交换、迁移中的作用及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灾害。”
在过去的几天里,科考队员已经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架设了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还将在海拔6500米和4200米的地方架设这种仪器。他们还将研究珠峰地区地面与近地层大气及地面大气与自由对流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研究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水循环,以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等。此外,他们还将释放60个可升至10000米的探空探测气球,更深入地了解大本营至珠峰顶部大气及太阳辐射的情况。
追问之三
珠峰的生态与环境是否恶化?
“珠峰地区人类活动稀少是全球研究环境本底的关键地区之一。”生物与环境变化组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镱锂研究员说,“珠峰地区的环境本底不仅具有与南北极同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环境本底垂直分布的特点上还是全球独一无二的。”
以往的考察与研究从宏观上勾画出珠峰地区的植被与栖息构成的特点,但在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及变化原因方面很少提及,尤其是珠峰北坡植被上限是多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地区植被格局变化等,仍然是未解之谜。
张镱锂说,此次科考要确立近30年来珠峰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研究并绘制珠峰北坡生态与环境要素分布图,力求解释30年珠峰的生态与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和土地覆被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土地退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地区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研究人员还将重点对人发、青稞等生物中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研究重金属含量在人类毛发-植物-土壤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将反映人居环境的可能变化,对区域环境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此次科考的另一个重点是确定植被分布上限,重点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植被上限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再结合遥感等技术方法和实际调查,探讨这种变化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张镱锂说,“我们还将进行珠峰北坡地表环境变化的调查,评估该地区环境状况是否趋于恶化,并阐述这种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追问之四
珠峰的高度如何变化?
珠峰的高度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其中有两个未解之谜:珠峰现在的高度是多少?历史上珠峰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第一个谜,国家测绘局的测量科技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测定;第二个谜正是此次科考地质组的科学家们要攻克的难题。
记者见到地质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的时候,他刚刚在珠峰6500米的地方采样归来。“我们已经采集到了大概70个岩石样品,有500多公斤。6500米以下的采样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6500米以上的样品采集将由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们帮我们完成。”
丁林说:“按照计划,我们要在5000~8848米的范围内,每间隔50~100米,采集一系列花岗岩、变质岩和碎屑沉积岩样品,然后将样品送实验室得出岩石的年龄,以确定珠峰地区高度变化的历史、抬升速率、剥蚀过程和剥蚀速率,最终确定珠峰高度变化的历史。”
追问之五
珠峰冰川的退缩有多严重?
“珠峰冰川的退缩是个不争的事实,仅凭眼睛看到的,就能得出这个结论。”冰川组的负责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研究员说,“这次科考,我们要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手段获得更严谨的科学数据,进一步了解珠峰冰川的退缩有多严重。”
对珠峰地区典型冰川物质平衡的长时间观测,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是认识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基础。“我们将对珠峰地区绒布冰川及各支流冰川的物质平衡、运动速度等基本物理特征进行观测;还将通过航空摄影、GPS定位等技术手段,观测冰川末端进退变化,并与前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获得冰川形态、规模和储量的变化。”刘景时说,“我们还将研究冰川的水文特征。在珠峰大本营设立水文自动观测站,观测绒布河水的水文状况。”
链接
珠峰海拔884813米,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举世无双的高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理想场所。
我国科学家曾于1959~1960年、1966~1968年和1975年三次在珠峰北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考。此后,我国在该地区的综合性科考一直是个空白,而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则在珠峰地区进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科考活动。
刊登:《人民日报》2005年4月18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