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九届科星奖 > 广播作品 > 三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科学院自主创新纪实第二篇:创新型人才的大舞台
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日期:2010-09-28 作者:李仁主、张亚然

(播音员播报)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44岁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是两年前从国外回国直接应聘当上所长的。这个没有任何中科院工作背景,也从没在国内研究机构任过职务的青年科学家,深深地为中科院求贤若渴、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精神而感动。

(高福录音)

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从科学院党组到有关部门能决定招一个跟科学院没有任何渊源、原来也没有做过副所长的人来做所长。我回到中科院做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给我提供了这么个事业平台,我的许多想法、有一些理念,可以去实践、去行动。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有宏观思想、有民族精神、有民族魂的这样一些人,这种精神非常重要,你还要有这种机会,中国科学院经过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营造了这么个氛围,让你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才华能够达到最大的发挥。

(播音员播报)

高福说,中国科学院给他最优惠的条件就是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文化。

(高福录音)

我几次强调,不管是谁,如果他决定要回国,如果你这个时候要比较收入,你比不到什么优惠的。中国科学院也是创新以后的机制、体制允许,可以接纳我。我经常讲,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工程这么几年大量的工作,恐怕领导层是不可能接受的,群众也不可能接受,也包括离退休人员。我想正因为有这种氛围、这种文化、这种机制和体制,所以这两年我感觉还是非常好。

(播音员播报)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和风说,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矢志不渝的中心目标。

(李和风录音)

我们是用我们的发展机会、创新事业,用我们的舞台,用我们的环境,来吸引和稳定我们的人才。至于他资力怎么样,他工作了多少年,是不是该提了,我们考虑得很少。1998年,我们开始知识创新试点工程,11年时间,我们从国外引进的人才有800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科学院研究员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且从国内引进这种方式一直就没有停过。

(播音员播报)

中科院曾经冲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蒋协助说,现在回头看,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蒋协助录音)

创新岗位数量基本上是按照1998年底院里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来确定的,这样面临着三分之二的人干什么。你说提前离岗安置的这些同志就是那么差,我到现在都不那么认为。好多老的研究员接受不了。我办公室天天门庭若市,那真是进来就想吵架,就想跟你没完没了。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对的。

(播音员播报)

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认为,正是这个当时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让中科院的人才机制、体制改革与世界同步,让科技人员在危机中图奋起,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曹效业录音)

这样一个体系我们要打破它,当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可以说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在中国科学院几乎不存在了,没有人认为可以凭资历在中国科学院吃一辈子的饭。不论是哪个研究所,更新率必须要超过百分之多少,好像是足球联赛一样,总要有几个降级的。

(播音员播报)

科技人力资源从来都被视为国家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说,立足创新实践,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白春礼录音)

创新三期,培养500名左右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向社会输送约6万名硕士以上科技人才,通过选派科技副职、推进“霞光工程”等多种形式,派遣1000人次以上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地方、企业及大学任职任教。

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2006年3月28日

《新闻和报纸摘要》2006年3月29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