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九届科星奖 > 电视作品 > 一等奖
【央视】记两院资深院士侯祥麟
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日期:2010-09-28 作者:崔霞、田力

(一)一位爱国科学家的人生追求

【导语】

67年前,他在长沙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他用忠诚和热血写就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辉煌篇章,他就是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93岁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侯祥麟。

【正文】

这是2003年5月25日拍的一张照片,和温家宝总理交谈的就是93岁高龄的侯祥麟,当时他们谈论的是我国20年后油气资源发展和利用的问题。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93岁侯祥麟

总理先问问我身体怎么样,后来就给我讲了油气的情况,讲起要搞一个(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规划,说我年纪大了,能不能出来搞这个事啊,我想总理提出要我抓这件事,我就义不容辞吧。

【同期】 原石油部部长王涛

他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全力以赴做什么。

【正文】

1950年,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的侯祥麟,辞去了报酬优厚的工作,毅然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为中国石油化工呕心沥血的生命历程。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出现全国性的“油荒”,开始是大街上公交汽车全都背上了烧煤气的大气包,紧接着,更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因为苏联封锁我们,不给我们航空煤油,所以这个事情牵扯到我们整个的国防事业,我们领空的一个安全问题。

【正文】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侯祥麟和他的同事们硬是通过试管炼出了几千公斤高纯度的试验油样,1961年,满载着国产航空煤油的战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

【现场声】

大庆石油,出油(井喷)的画面……

【正文】

这个历史性的画面,对于共和国来说是不能忘记的,因为大庆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可就在人们为之欢呼的时候,侯祥麟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黑色的原油炼成汽油、煤油和各种化工原料,因为那时,先进的炼油技术都被美国掌握。

1960年,侯祥麟再次投入到五项炼油新技术的开发,后来这五项技术被大家称之为“五朵金花”,据说他一年内光鞋子就跑坏了几双。1965年,我国的“五朵金花”新技术提前7年实现了工业化,结束了中国人使用“洋油”的历史。

【同期】 研究“五朵金花”时侯祥麟的同事金国干

(中国炼油技术)由落后三四十年,一下子一个“大跃进”,所以(当时石油化工部部长)余秋里说,这是炼油行业放了一个原子弹。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

当时“五朵金花”奠定了我们现在炼油工业的基础,很多技术一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炼油行业的主干核心技术。我国炼油能力在世界上已经排第二位。

【正文】

继成功研制航空煤油和“五朵金花”以后,1964年,侯祥麟又研制完成了多种润滑油,确保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1983年,侯祥麟代表中国首次出席了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打开了中国石油进入世界的大门。2003年5月25日,91岁的侯祥麟再次挑起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重担。如今,这位93岁的老人又在牵头研究我国50年以后,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同期】

侯祥麟:我做工作一生基本上就为油而努力,所以我说我和石油有缘。

【同期】 原石油部部长王涛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考虑,他在任何工作当中不但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国家的未来,这个赋予了他无穷的精力和智慧。

(二)一位严谨科学家的求是精神

【导语】

他曾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部委员,他曾经获得享誉世界的“马太依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奖”。每当有人问起侯祥麟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攀登科技这座高峰最好用的工具就是严谨求实、锲而不舍。

【正文】

眼前这八本书就是侯祥麟和他的同事,利用一年时间写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八部分,一共200多万字,据说读一遍都要20天。而只能看清2号字的侯祥麟却拿着放大镜不知看了多少遍。这一摞摞的修改意见,就是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院士,拿着放大镜、用颤抖的手一字一字写出来的。有人看着侯老通宵达旦地工作,就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出出思路挂个名就得了,可这个倔老头却不买账。

【同期】

侯祥麟:我从来不做挂名的事,我干什么事情就都负责,不负责我就别干。

【正文】

侯老说,他对待工作就爱较个真。就拿这个报告来说,有人认为2020年中国的石油用量是6亿~8亿吨,他不这样认为,他说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增长比例去套石油增长的比例,要考虑节能措施和技术进步,老人甚至连汽车百公里油耗的节能趋势都算进去了,结果他计算出来的15年后中国石油用量为45亿吨的结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同期】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组成员邱中建院士

稿子改了很多遍,都是亲自动手的。

【同期】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组成员赵文智

每次我们课题组开会的时候都是这样强调,我们每一个数据拿出去,每一个结论拿出去,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正文】

侯老不但喜欢较真,还喜欢较劲。1959年,在研制航空煤油时,侯祥麟大胆地把硫加入油样中,意外地解决了煤油烧蚀发动机的问题,成功地生产出了航空煤油。所有的人都以为可以结束这项研究了,可侯祥麟又钻进了实验室,他想从原理上搞清,为什么硫会阻止烧蚀的发生。终于经过上百次在别人看来不需要再做的试验里,侯祥麟找出了烧蚀发动机的“罪魁祸首”,这一巨大发现,为发动机新材料的革命提供了依据。

【同期】

侯祥麟:搞科学研究不能有一点疏忽,不能大概,不能基本怎么样,不能差不多,这都是不行的,要搞就必须100%。

【正文】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正是有了这种对待科学百分之百的严谨态度,也让侯祥麟在攀登科学这座技术高峰的时候,步履更加坚实。

如今,93岁的侯祥麟又开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的后续研究,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侯老的办公桌上,又多了几个放大镜。这位93岁的老人告诉我们,后续研究的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表,他还要亲自计算,亲自核实,因为他要对科学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

(三)一位党员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导语】

55年前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一年多前,他强忍痛失爱人的巨大打击,再次投入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重大课题的后续研究。有人劝他说:“侯老,93岁了,歇歇吧。”侯祥麟总是回答说:“我国今后的石油道路并不平坦,但愿我的努力能让这条路少一些坎坷。”

【正文】现场声:慢点……

每天早上九点钟,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办公大楼里,人们都会看到侯祥麟的身影。

【同期】

侯祥麟:我这工作几十年已经成为习惯了,不工作不行的,只是说现在精力差。平时一个钟头的事情我得干两三个钟头,所以时间老觉得不够。

【正文】

许多人都羡慕侯祥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身患许多严重的疾病,比如他的眼底病变、神经性皮炎,这都与长期从事石化试验有关。

1961年,侯祥麟因为研制航空煤油的劳碌患上了肝炎,正当他住院期间,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下来了,就是为航空航天研制急需的润滑油。

【同期】

侯祥麟:当时要用这个氟化氢,这个氟是非常有毒的,实验室的玻璃窗都变成毛玻璃,就因为氟化把玻璃都腐蚀了。

【正文】

白细胞减少、牙齿松动、皮肤溃烂,侯祥麟和他的同事们顾不上毒气的伤害,1962年,多种特殊润滑油研制成功,满足了研制“两弹一星”的国家急需。

侯祥麟说,他在石油领域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爱人李秀珍。正当他们共同沐浴金色晚年的时候,李秀珍患上重病住进了医院,而此时侯祥麟又身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重任。

【同期】侯祥麟的女儿侯珉

我父亲来看我母亲的时候,母亲都会尽量的强打精神,除了问他的生活之外,就会问他课题的进展情况。

【正文】

2004年6月25日,侯祥麟带着精心准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汇报走进了中南海,这天,他爱人李秀珍的病危通知也送到了女儿侯珉的手中。

【同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赵文智

15分钟,讲得非常好,一个90多岁的老人讲得非常清楚,精力也非常充沛。

【同期】

侯珉:我就一直在母亲的耳边这样跟她讲,让她坚持住,要等父亲回来。

记者:父亲看到她说什么了吗?

侯珉:这时他跟她说,今天跟总理汇报很成功,我想那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了,母亲一直瞒着这个病情,其实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地做好这件事情。

【正文】

然而仅仅在老伴去世半个月,侯祥麟的身影就再次出现在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办公大楼里。

【同期】

侯祥麟:我自己觉得我是很平凡的一个人,我的一生很平凡,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没有什么传奇色彩,所作所为,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的责任。

【正文】

在这本《我与石油有缘》的侯祥麟自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庆幸自己仍然拥有比较健康的状态,目力、听力和脑力尚好,还能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成为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

播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5年9月6~8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