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天坛公园的祈年殿,是过去皇帝们祭天的地方。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当然不能预知未来,祭天也只是封建迷信而已。今天,中科院的一位数学家,却扮演着“先知”的角色。他们在“占卜”什么呢?
【解说】
1999年,1400多人参加的第十五届国际运筹联世界大会上,一篇关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与中国粮食产量预测的论文获得了大会唯一的国际运筹学进展一等奖。他以现今国际最高的准确性、最快的时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关注。
【题目】
数学家的粮食预言
【解说】
简单说,这篇论文就是粮食估产。就是在农作物没有收获之前,用气象法、遥感技术或统计动力学等方式,对粮食的实际产量进行预测。
自1980年起,每年4月底,中科院数学所,陈锡康研究员主持的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组,就已经完成当年全国粮食产量的预测。5月初,这份报告将报送中央主要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它将成为国家制定当年粮食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其间不仅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影响因素,而且各个系统与环境之间还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目前国外的粮食估产预测提前期,通常为2个月左右,粮食估产研究小组的预测,提前期则为半年以上;国外的估产误差为实际产量的5%~10%,估产研究小组平均预测误差为抽样实割产量的19%。并且,23年来,预测各年度的粮食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
【采访】
我们的方法是应用系统综合因素预报法,利用数学方法,利用模型来预报。它的预报可以比较长,现在我们的预报时间提早半年,也就是粮食收割以前半年来预报。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就是普通我们的粮食呢,它的生长期是140~150天,也就是4~5个月,所以你提早6个月的话,也就是在种子还没有播下去之前,我就已经预报它的产量是多少了。
【解说】
陈锡康主持的粮食估产研究小组的预测方程,综合考虑了自然因子,如土壤、气象等,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因子,如政策、价格、良种、化肥等的共同作用。
这就是其中的一个非线性预测方程。那么它到底又多大的实际作用呢?
【采访】
这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进出口上边。假如今年粮食歉收,那么我们就应该进口粮食,但如果事先你没估计到,结果你没去进口,一到九十月份的时候,发现我们国家粮食歉收了,这时候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买粮食,国际上、市场上,他们同时也知道中国粮食歉收了,这时候粮食价格就大幅度上升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很早地预报,或者预报结果错误的话,就会使得我们在粮食进口和出口方面所带来的损失很大。
以2002年为例,估产的结果为缺粮3000万吨。因为我们提前知道了这一情况,在四五月份价格较低时便在国际市场进口了小麦。如果等到10月份收获后发现不足再购买,就得多付出外汇2076亿美元。一份报告为国家节省了人民币1716亿元,从而缓解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危机。
准确、及时的估产报告使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让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单位:北京电视台科教中心
播出:北京电视3台《科技全方位》2004年11月5日
二等奖作品二等奖作品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孟超赵琳琳
【解说】
在2006年刚刚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家》栏目曾经采访过的医学大家吴孟超院士荣获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自设立以来,医学家首次荣获这一殊荣。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曾经高达33%,而在吴孟超院士的努力和带动下这个数字很快就下降到了60~70年代的848%以及80~90年代的035%。而同期我国肝脏手术五年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3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医学大家吴孟超,来回顾一下,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
吴孟超:1956年,我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大会还邀请了日本专家。在大会结束之后我曾经听他们说,日本人狂得很,说日本现在的(肝脏手术)水平已经不错了,肝脏切除手术也能做了,你们中国的水平还早着呢,要能达到我们这个水平,起码还得二三十年。人家这样讲的,我一听就很生气,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非要赶上他们不可!
【解说】
日本专家的断言不无根据,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肝胆外科在国际上被视为“禁区”,当时的日本尚走在前列,而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当时34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近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采访裘法祖:那个时候全世界的肝脏手术才刚刚开始,中国还不行。肝脏里面的情况非常复杂,有胆道、有静脉、有动脉,有进去的血、有出来的血,肝脏外科过去被认为是禁区,医生是不敢开刀的。
【解说】
肝脏是人体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它担负着物质代谢、消化、储藏、解毒、凝血等数十种功能。医学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等,但是仍无法用任何东西替代肝脏的复杂功能。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国际上成功的手术屈指可数。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但患者同样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
主持人:这个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吴孟超:对这个肝胆解剖还不熟悉。所以这个出血就没有办法控制,渗血渗得很厉害。那个时候抢救技术又差,病人很快就休克了,然后赶紧抢救,结果抢救无效患者死了。
主持人:当时在切这个肿瘤的时候,实际上还并不太清楚肝脏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
吴孟超:不知道,我是不大清楚。
主持人:那是您经历的第一个肝脏的大手术,那次手术下来给您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吴孟超:当时觉得肝脏手术出血很多,看来肝脏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这个手术要做成功也是不容易的。要想手术做得好,你必须要熟悉解剖,外科医生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想开展一门新的学科,必须要把器官的基础搞清。
【解说】
要解决肝脏手术的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血管走向。但在50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为了了解肝脏的结构,吴孟超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得知,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表面组织腐蚀掉之后,密密麻麻的血管就能显露出来了。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和助手在几百个尸体上进行实验,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1959年,他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获胜的消息,这个新闻立刻给他带来了一个灵感。
吴孟超:那一天,我们坐在实验室里思考这个问题,正好广播播报了国家体育代表团第一次荣获乒乓球赛的世界冠军。那个时候宣传得很厉害,能拿世界冠军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荣耀的事情,大家都说乒乓球。我们当时一想,乒乓球不是塑料吗?所以就立刻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进硝酸里泡,一看,果然溶解了,然后加颜料进去,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注射用了。
主持人:当时您这样的一个思路,就是为了发现肝脏的血管到底是怎样分布的?
吴孟超:对,它的分布怎么样,走向怎么样,表面投影到什么地方,这样开刀时就知道如何下手了。
主持人:实际上您想到的这个办法,就是解决当时您第一次参加手术时遇到的大出血问题,到底为什么出的血?
吴孟超: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解说】
这些肝脏标本就是用制作乒乓球的塑料做成的,模型立体、生动地反映了肝脏内的血管、胆管走向及分布。两年中,经过对200多例肝脏腐蚀标本的解剖观察,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经过手术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就在这一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生了一个恶性肿瘤。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医院这次组织了强大阵容,特意邀请了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但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郑宝琦却将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助手吴孟超。
吴孟超:手术开始请郑主任上台时,郑主任突然说叫我做主刀,他做助手。我当时一个是感到高兴,那是主任的信任,但第二个也感到胆怯,责任很重。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瞬间很值得分析,为什么在临做手术前他才跟您说?
吴孟超:主任那个时候对我很信任,主任其实是重点培养我的。当时他觉得我已经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肝脏标本,应该对肝脏比较熟悉了,所以就说“你来做吧,我来给你当助手”。
主持人:其实做解剖和真正做手术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吴孟超:那当然是的,这些基本功我已经掌握了,知道哪里有血管,这样做起来至少有点把握了。
主持人:您做的时候是完全按照您总结出来的“五叶四段”的理论来做的吗?
吴孟超:对。完全是按照这个理论来做的。
【解说】
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这个患者成为长海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健康走出医院的肝癌病人,此后她又活了6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个病例后来还被专门拍成了科教电影,使得我们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情景。而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日后也成为经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世界上肝脏手术数量最多的理论。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在手术中发现,肝脏止血的方法危险性很大。由于肝脏中的血液丰富,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为了延长阻断血液的时间,患者不得不被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等体温降到32℃后再做手术。吴孟超一直在想办法,怎样既能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
吴孟超:有一天在我手术上台前,洗手的时候,一下子灵感来了,你看水龙头关掉了水停了,手龙头打开水又出来了。
主持人:这回又从水龙头找到了灵感。
吴孟超:对呀,我就说我们也可以搞一个龙头嘛,把血管阻断一下然后再放松,再阻断再放松,那不是很好嘛。大家赶紧做动物实验,到底这个阻断时间最长可以多长?试验发现,每一次最长时间达到20分钟狗没有死,阻断30分钟狗要死亡,肝胆要坏掉。所以这样的话,阻断然后放开,总的加起来一个钟头也不会影响病人的肝脏。
主持人: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人去做?
吴孟超:我们也苦思冥想了好久。
主持人:这个就像您刚才说的拿乒乓球作为塑料填充物一样,也是个灵感。
吴孟超:我觉得这跟我的工作关系,天天脑子想怎么解决,你天天想就会想到一些东西,灵感,万有引力不就是这样发现的吗!
【解说】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被认为是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而且没有并发症,直到今天都在被全国的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从解剖理论到止血技术,吴孟超建立起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基础。1963年,一个极具难度的病例将向吴孟超发起挑战。一天,吴孟超参加了一会诊,那个诊断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患者的癌变部位是在中肝叶。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是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诊断结果出来后,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吴孟超还是决定把这个病人收治到自己的科室。
主持人:当时您为什么敢接这个手术?别人都不敢接您敢接呢?
吴孟超:因为这个肝脏的解剖我比较熟悉,我想做是可以做的,当然也有风险,风险是什么呢,每个人的血管有的时候有变异的情况,它有的时候不是按正常的(解剖)发展,如果在这样变异的情况之下你做手术,手术可能会失手的,(这是)有误差的,也有手术没有发现大出血。再一个靠近肝脏的中间血管比较丰富,好多血管都有关系,弄不好可能会有感染。一个大出血,一个就是肝脏坏死,都有可能。所以,担心是担心,当然担心。
主持人:担心,但是怎么下的决心?
吴孟超:下决心就是要为病人解决问题。到这里怎么办?已经接受了这个任务怎么办?不能就不管了吧。我这个人就这样。所以,这个手术既然是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勇敢地承担了。
【解说】
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三十多条动物身上做试验。准备2个月之后,吴孟超上了手术台。
主持人:您有没有考虑到“万一我接的这个手术失败了”。
吴孟超:对自己当然也要考虑,作为外科医生,每一个手术都会(去)考虑结果。结果,总的来讲,考虑过多对病人也不利,我们应该对自己来讲,我尽到责任了,要做到每一点一滴我都做到了,做到家了,实在不行到最后还是出问题,那我尽到责任了。
【解说】
吴孟超用了6个小时切下了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他再次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一举解决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不久他又连续做了3例中肝叶切除术,而且全部成功,这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60年代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
采访裘法祖:我们的乙型肝炎病人太多了,得丙肝的病人也太多了,发展到一定程度肝硬化就变成肝癌,很多肝癌危险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切掉的话不是很好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以吴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在中国、在国际上应该是创始人之一,开拓者之一。
人生经历
【解说】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后,那时的马来西亚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17岁的他和几个同学生商量之后决定坐船回国。途中他们要经过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西贡,在过关签证时,因为是黄种人,吴孟超竟然没有权利像白人一样签字,不得不屈辱地按下手印。
吴孟超:那时法国人欺负我们,这些从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签证的时候,等轮到我和我的几个同学的时候,要我们按手印,我们都看到了前面几个外国人都签字了,但是偏要我们按手印,我们都感到很气愤,按手印跟签卖身契一样,总觉得是一种侮辱。我说,我们能写英文也能写中文,为什么要按手印,他们说:“不行,你们是黄种人,黄种人是东亚病夫!”我一听这个话就生气,这是对我们的侮辱。跟他交涉还不行。
主持人:听说到现在对于按手印你还是非常气愤。
吴孟超:是的,去美国不是要按手印吗,我就讲我不去。
主持人:如果他们请您参加学术会议怎么办?
吴孟超:学术会议也不去。要按手印就不去。
【解说】
从马来西亚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一心想做一个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分配时,他却因为一米六二的身高而遭到了医院的拒绝。
吴孟超: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你留在小儿科吧,这个已经定了,你的小儿科考得好,儿科95分。我说我不想干小儿科,我这个个性不行,我能不能改外科。他说你外科考65分太低了,再一个也不看看你的个子。我一听,个子怎么了,当时气得要死。那个(老师)老实说:“不行,外科不行。”我拔腿就跑,走前我回过头说了一句:“我给(跟)你讲,我非干外科不可。”我是一心一意就想做外科。我觉得做外科,(第一个是)我对自己的手很自信,第二个我觉得外科比较容易见效,所以我觉得我要做外科。
【解说】
就在吴孟超拒绝分配时,恰好长海医院招聘,吴孟超终于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从对肝脏手术的一无所知,到打破肝脏外科的禁区,吴孟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他先后成功实施的多个高难手术,使得他在41岁时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顶峰;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还特意买来进口胶片,为吴孟超和助手拍摄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彩色记录片。
【解说】
就在这部影片拍摄后的三年,这个片子又成了“文化大革命”时批斗吴孟超的证据。当时他从副教授降为住院医生,被下放到陕西韩城农村。但吴孟超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医生,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外省远道而来的。1974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慕名而来,他远远看上去像十月怀胎的孕妇,经检查被确认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此前他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有的医院打开腹腔之后被巨大的肿瘤吓得又把肚子缝了起来。
主持人:做这个手术难在什么地方?
吴孟超:难的地方一个是肿瘤大;第二个是肿瘤周围粘连,分离时容易大出血;还有一个就是怕病人出现异常问题。
主持人:当时打开腹腔的时候,您看到的这个血管瘤是什么情况?
吴孟超:很大。这么大的血管瘤还从来没碰到过。我看还有一部分正常的肝,正常的肝还可以保留。做下来以后,马上把这个瘤子带血一起称一称,18公斤重,他的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8公斤,做完了以后,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然后我们就守着这个病房,我记得我是守了三四天。
主持人:就是要保证这个病人没有问题。
吴孟超:唉。这个手术很成功,马上《陕西日报》就刊登了。
【解说】
《陕西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一曲赞歌》,吴孟超花费了12个小时切下的肿瘤,被描述为“亲人解放军搬掉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压在我身上的一座山——三十六斤重的肝脏血管瘤”。在通篇充斥着口号的报道里,只在有一处提到了手术组负责人吴孟超的名字。这个手术开创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不仅肿瘤是迄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最大的血管瘤,陆本海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他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90年代有记者回访时,他正在田里干活。吴孟超70岁生日时,他还专门赶到上海来祝寿。
【解说】
陆本海的病例让吴孟超名声大振,各种疑难病例不断找到他。1983年,医院收治了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而此前,婴儿的手术在医院无人问津。
吴孟超:婴儿跟成人的难度不一样,你比如说肿瘤长得很大,看它肝脏的体积多少,这个成人也这样算。那么小(的)孩子(手术)难度在哪儿呢,人比较小,耐受性差,风险比较大。
【解说】
吴孟超亲自为婴儿做了手术,5个小时后他从婴儿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第二天,美联社(美国联合通讯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的巨大肿瘤的切除手术,再次引起世界医坛的震惊。
吴孟超:因为我这个人做手术来讲,胆子比较大,虽然有难度,自己能够有把握的,我都要事先检查清楚,检查好自己看。
【解说】
手术后,这个女婴健康地出院了。《大家》栏目在2004年8月份来到上海采访时,竟遇见了当年那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婴——朱科娜,她现在是一名护士,并且就在吴孟超的医院工作。每当想起父母描述的当年自己所处的绝境,朱科娜现在仍然禁不住流泪。
朱科娜:因为那时候我父母对我说的是,基本上所有医院全部都推掉了,他们说你们再去养一个吧,就是所有医院都推掉了。
【解说】
朱科娜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了吴孟超的名字。
朱科娜:那年中考的时候我就是报了护士,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命是别人救的,我觉得我也应该去为别人做点什么?我最想跟吴老说的是,谢谢你给了我又一次的生命,另一条生命,给了我又一次重生的机会,真的谢谢。
【解说】
改革开放之后,吴孟超所开创的一系列的肝胆外科技术和理论被写进教材,并成为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甚至经常被国外学者所引用,他在国际医学界的声望也不断提高。1986年,一个外国摄制组专程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一丝不拉地拍摄下了他切除肿瘤的全部过程,以便研究他过人的医术。这个摄制组正是来自日本。此时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James Walliams称吴孟超是“20世纪最富有经验的肝脏外科医生、临床科学家”,“外科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解说】
1996年,74岁的吴孟超一手创办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科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按照常规,外科医生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封刀以保持名誉,但今年83岁吴孟超只要不出差,每天还要上三台手术。2005年12月5日上午9点,刚刚开完会的吴老正急忙赶到6号手术室去做一台胰腺癌的切除手术。
吴孟超:今天的手术大,估计要做到下午2点。不能吃中午饭了。
【解说】
每次手术,个子矮小的吴孟超就是站在这个小凳子上完成的,吴孟超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他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更让他多次打破传统,把常人眼里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吴老的手术在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3号手术室的肝癌切除因为患者的腹腔粘连太厉害而不得不请吴老过去。吴老详细交代了操作步骤后,来到了3号手术间。
【解说】
吴老做手术有一大绝活,他在分离肿瘤时,只见他的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经常是不费一刀一剪,就能把肿瘤完整的分离出来。果然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一个(直径)18公分(厘米)的肿瘤就由吴老分离出来并被切了下来。
主持人:假如这个肝脏长了一个肿瘤的话,不用看你能摸出来?
吴孟超:肯定摸得出来,手感不一样,这个技巧我教过好多学生,可好多学生学不到。因为这个是一个经验,要自己体会,有时候做肝组织分离,我知道这个地方有血管,就慢慢分,到了没有的地方我就可以大胆地用手分。
主持人:用手分,不用刀?
吴孟超:不用刀。知道这个地方有大血管,我就小心地摸摸看,碰碰看,感觉有没有不一样。这就是手感。
主持人:是不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地方也看不见。
吴孟超:有些地方看不见。
主持人:这个时候比如说在肝的后面,是不是要手伸进去?
吴孟超:就是手伸进去分离。
主持人:您从什么时候、有没有印象、做了多少手术之后,您这两双手就有了很灵巧的手感了?
吴孟超:我这个人的手是蛮巧的,这个不是我自己吹牛,我是有自信的。为什么,小时候我割橡胶就割得很好,我编篮子也编得好,后来念书、做外科,我这个手一般人评价是好的。
【解说】
2005年12月5日下午4点左右,吴老开始查房。作为一院之长,他要从早上8点多开始处理行政事务,9点开刀,下午三四点下了手术后再带着年轻医生查房。看到有的病例写得不规范,吴老生气地说:“是谁写的?问问他想不想当医生了?”吴老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人害怕,他对医生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总是替病人着想。在2004年8月份《大家》栏目在上海拍摄时,我们偶然拍摄到了一个段落。一年轻医生原本请吴老帮忙看一下他做手术的患者,但是他却因为用药问题遭到了吴老的批评。
吴孟超学生采访:吴老总是替病人算账,比如有的手术方法很费事,但是能为患者节省器械的费用,吴老就一定用手工的方式去做,宁可自己麻烦一点、累一点。
【解说】
虽然对青年医生要求严格,但是吴老更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外科人才,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2001年,他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首个肝脏外科领域的专项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已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做出贡献的优秀医生。吴老也在采访中多次谈到应该怎样做一个好医生。
吴孟超:上一次碰到一个武汉的女孩子,长了一个45公斤的肿瘤。在北京看了都不收她,这个女孩子才21岁,起初以为是体重增加了,所以拼命靠运动减肥,不知道肝脏上长了个瘤子。她妈妈来的时候就跪着,结果她没钱。我说我们一定会给你看好,你放心。后来把肿瘤切了,45公斤重,(我)还派了一个专业组护理。病人好了后,她妈妈跑来了,一家人跑来了,看到我就跪,我简直受不了。我说你好了我心里也高兴,我们作为医生就希望病人好好恢复。
主持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动力,使得您到今天还愿意去做手术,愿意去为病人做很多事情?
吴孟超:也有这样的动力,但是讲实在话,我个人体会有两方面:一个是我是一名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第二个呢,现在有很多病人让我感到很同情。现在有很多广告(有些病人相信广告),一些病人有时候花很多钱看来看去没看好,最后我给他看的时候发现钱都浪费了。这样的病人很多,很可怜的。
【解说】
裘法祖这个名字是吴孟超三次接受《大家》栏目采访时,提到最多、最令他感激的人。1943年,吴孟超考上同济医学院,裘法祖正是他的老师。在亲眼看到老师高超的医术后,他下决心要做一个外科医生。1958年,也正是在裘法祖的指点下,吴孟超才把处于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50年来,吴孟超与老师始终保持着师生情谊,两人一起开会时,吴孟超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吃饭时也总是吴老帮助裘老挑选自助餐,两位对中国的外科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医学大家演绎着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吴孟超:老师一直都是亲笔回信的,我就不行了,有的信就叫秘书回了,老师从来都是亲笔信,而且工工整整。
【解说】
1996年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家”的称号,吴孟超又专程把裘法祖请到了主席台上。
裘法祖:当时我们坐在主席台上,只有我一个人穿西装的,其他都是将军啊,下面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千多人,都是解放军,最后介绍我的时候说,这位是吴孟超的老师,底下的人就鼓掌啊,这是作为老师的骄傲。
吴孟超:应该讲,作为一个学生对老师永远是尊敬的,我能够做到今天,都是老师在不停地指导我,老师对我非常好,像儿子一样对我,我们是无话不谈。我有什么想法我会告诉他,做好的事也告诉他,他都知道,我们现在一个礼拜都要通一次电话。
裘法祖:他非常诚恳,什么事情他都告诉我,我什么事情都说,以心比心嘛,两个人心在一起,(相互)之间都是一样的。
【解说】
在2005年11月20日,《大家》栏目组织了《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的大型公益活动。裘老和吴老得知后都欣然接受邀。就在北京首场报告会结束后的下午,吴老就匆匆坐飞机赶回了上海,第二天的办公会和手术都在等着他。在12月份的“医学大家”全国巡讲活动中,吴老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辞辛苦地赶往武汉、上海等医学院校与年轻学子们座谈,他希望自己一生的从医经验将会给未来的医生们带来帮助。
(主持人:曲向东)
播出: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06年1月10、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