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九届科星奖 > 电视作品 > 一等奖
【央视】我国最大规模珠峰科学考察系列报道
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日期:2010-09-28 作者:傅雪松、崔霞、王亚民等

(一)我国最大规模的珠峰综合科学

考察在珠峰大本营全面展开

【导语】

1959年中科院开始了我国首次对珠峰的科学考察(简称科考),46年后,一次更为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今天在珠峰大本营全面启动。【正文】

这次珠峰科考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冰川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和地质研究五方面的内容。

【正文】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崔霞

我现在是在珠峰脚下绒布冰川的冰物上,这里的海拔是5300米。现在中科院珠峰科考大气环境组的科学家正在搭建大气溶胶的采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全面了解珠峰地区大气环境质量。除此以外,科学家还将在海拔5800米和6500米的地方,设立两个同样的采集系统,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不同海拔地区,来同时全面地观测珠峰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

【同期】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杨兴国研究员

一个目的是了解珠峰地区大气环境到底受人类影响活动程度怎么样,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全球大气环境变化提供一个基础的数据。

【正文】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亚民

气候变暖、水源枯竭,珠峰地区的冰川退缩的事实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在遥远的珠峰,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次珠峰的科考中,冰川组就在海拔5160米的绒布河上架设了一个水文观测点。通过观测绒布河的水位和流速,来了解绒布冰川退缩的速度,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冰川退缩的具体原因,他们还在海拔5800米的绒布冰川安装了更加精密的仪器。

【正文】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张萌

这里是距离珠峰大本营不远处的一个山坡,现在室外刮起的十级大风不仅是珠峰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冰川风,也是这次科考的重点内容,现在大气物理组的队员们所架设的这套仪器可以在1秒钟内获取十次有关这个地区大气中风速、气温等一些常规的气象数据。

【同期】中科院珠峰科考队大气物理组负责人马耀明研究员

我们在海拔6500米要架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来研究珠峰地区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正文】

与此同时,珠峰科考队地质组的科学家现在已经深入到海拔5800米的东绒布冰川,采集岩石样本,通过对岩石年龄的研究,来确定珠峰地区是如何隆升起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组的科学家也开始在大本营周边采集植物样本。试图解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珠峰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珠峰科考队在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

冰川地区进行大气采集【导语】

珠峰地区,尤其是珠峰海拔6000~7000米的雪线区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区域之一。而随着珠峰南坡发生工业污染后,珠峰北坡的环境状况也就成了此次珠峰科考的一个重点课题,今天科考队员们再次来到了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冰川垭口,对珠峰的大气环境进行采集。

【同期】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亚民

这里是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冰川垭口,我身后就是海拔7540米的章子峰,今天虽然这里飘起了雪,但是珠峰科考队大气环境组的科学家们还是在这里把大气气溶胶采集仪架设了起来。据介绍,这台大气气溶胶采集仪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台气溶胶采集仪。

【正文】

据介绍,气溶胶采集仪是通过研究大气分子结构从而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的先进仪器。而之所以把它放在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冰川垭口,是因为这里的空气流动频繁,并且能获得大量来自南坡的大气信息,从而获取南坡的污染物是否扩散到北坡。

【同期】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从志远

美国NASA卫星的图片显示,喜马拉雅山南坡经常被巨大的棕色污染气团所笼罩,而很多科学家也怀疑,虽然珠峰传统的认为是很清洁的区域,但是也可能受到这些棕色气团的影响。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想确定珠峰是否受到这些大气气团的影响。

【正文】

据从志远介绍,此次大气采集主要是采集大气中的单个颗粒物,明确这些单个颗粒物的特征。比方说,是否含有矿物、沙尘、硫酸盐颗粒,或者碳质颗粒。而如果含有这些颗粒物,带给珠峰北坡的影响将是酸性降水、气候变暖和加剧冰川消融,对我国的水源和环境也会带来长久的危害。

【同期】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从志远

(记者)我们检测的结果是不是马上能出来?

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一系列的分析手段才能确定。【正文】

据介绍,此次大气采集的评估结果,将会在大约一年后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并同时送交政府部门进行相应的决策。

(三)我国科学家首次在珠峰6300米

以上地区进行微生物取样【导语】

在珠峰,海拔6000米以上被称为雪线,在这个区域常年积雪,气温零度以下,因此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没有污染和极为洁净的地方。而近几年随着珠峰南坡出现了被污染的报道及北坡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北坡的环境状况便成为此次珠峰科考的重点内容。在对大气物理进行综合采集后,今天科考队员们又对海拔6300米以上的冰雪进行了微生物采样。

【正文】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崔霞

我现在是在海拔6300米的东绒布冰川,现在科学家正在一个冰湖上进行微生物的采样,来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特征。据了解,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地区展开微生物的调查研究。

【正文】记者现场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亚民

这里是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冰川垭口,也是这次珠峰科考队的最高的作业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科考队的大气环境组正在进行雪坑采样,来检测里面的微生物含量。

【正文】

微生物采样主要是通过研究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来研究冰雪环境的变化,比如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则意味着雪线的温度增加了,说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到了珠峰的北坡,而如果适应酸性的微生物的种类增加了,则说明雪线的降水可能呈酸性了,这就警告我们珠峰北坡可能会遭受工业废气的污染。

【同期】记者

这次雪坑采样能不能说是世界上最高的采样?

【同期】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

雪坑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最全面的,因为原来希夏邦玛峰7000多米上也采过雪坑,但是这次的指标更多,比如说,微生物、污染物、微粒、转阴阳离子、同位素等有很多指标,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很多指标来综合研究大气环境。

【正文】

据康世昌介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珠峰的一些地区已经受到有机物的污染,甚至是重金属的污染,此次通过冰雪采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获知,人类活动对于珠峰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污染物到底来自何处?随着污染物和微生物采样的完成,他们还要在随后的几天内完成微粒、转阴阳离子、同位素的冰雪采样。

【同期】这样的结果大概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同期】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

我们现在许多样品,我们有几批样品已经离开大本营,去实验分析了,大概应该是在2~3个月得出结果。

(四)新闻特写:工作在海拔6500米的中国科学家

【导语】

人们习惯把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而为了完成科考任务,中国科学院珠峰科考队克服着高寒和缺氧、忍受着寂寞和疾病,工作在海拔6500米的东绒布冰川。

【正文】

【同期】记者现场

从4月15日开始,在珠峰脚下6500米的地方,多了几顶这样的帐篷,这就是中科院珠峰科考队的营地,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队长康世昌每天都要带着他的15个科考队员,前往5公里以外的东绒布冰川垭口,进行冰雪取样和科学考察。他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冰雪上进行的。今天一大早他们又和往常一样出发了。

记者:康老师,到达工作地点大约要走多少时间?

康世昌:两个多小时吧。

【正文】

5公里的冰雪路,对于每一个科考队员来说,都是如此漫长,纷飞的雪花,呼啸的狂风,还有刺骨的低温,最要命还有那稀薄的氧气。每天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对他们都是一次考验,今天300多公斤的设备让队员们把行路的时间又增加了一个小时。目的地到了,喝上一口已经冰凉的开水,但队员们却很开心,他们称这是免费的冷饮。刘勇勤博士,今年首次来珠峰,她的身体条件算是队中最差的,每分钟130多次的心跳,让她几乎没有睡过一晚好觉,而为了保持雪样的清洁,她每天都要穿上笨重的工作服进行冰雪采样。

【同期】

记者:感觉怎么样?

刘勇勤:感觉很好。我这次来感觉最深的不是苦,而是一种感动。

记者:为谁感动?

刘勇勤:为我的老师们感动。

记者:有没有掉过眼泪?

刘勇勤:掉过。前天我们来取样,结果这里八级大风,取不了样,当时就“哇哇”地哭开了。

【正文】

让刘勇勤感动的这位老师,就是这次中科院珠峰科考队的队长康世昌,他虽然只有36岁,但是已经是7上珠峰。从4月15日进驻珠峰6500米工作营地以来,他每天都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上到冰川垭口进行冰雪采样。

【同期】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研究员

我这个高山反应有时候头会疼,但是最大的就是嘴唇裂,吃各种药都不管用,比如说前天特别辛苦,在冰面上干了七八个小时的活,这种高海拔,嘴就裂了,喝水也不起作用。

【正文】

6500米是这次科考定的高度极限,而为了取得7000米以上的珍贵雪样,康世昌时常忍受着身体的极限,创造了我国科技人员冰雪取样的最高记录。

【同期】记者现场

这个冰柜里装的就是康老师从海拔7000米以上采集到的冰雪样品,它现在已经非常好地保存在这个冰箱里面。这就是一个冰雪样品,它上面非常清楚地写着7028,也就是说是从7028的海拔高度采集到的。

【正文】

这些照片记录了康世昌在7200米工作的情况,这里的大风达到了八级,极度缺氧,康世昌把自己绑在一根绳子上,一步步往上爬。

【同期】

记者:你一个人上去采样不觉得危险吗?

康世昌:路是很难的,坡度全部在七八十度以上,而且是冰悬崖,但是我们都克服了。

记者:为什么能够克服?

康世昌:第一是我们身体都还可以吧。

康世昌:第二我们确实有这种信念,我们确实想把这个样自己采下来。

【正文】

从6500~7200米,从微生物到阴阳离子,康世昌和他的同事们把这一瓶瓶雪样看成了命根子,这一瓶瓶雪样也记录了珠峰科考队在珠峰艰辛的足迹。如今康世昌和他的15名队员不仅采集了上千瓶的珍贵雪样,而且还在6500多米的雪线上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站、气溶胶采集仪和大气采集仪,进行了十多项科学实验。

康世昌告诉我们,在珠峰的每一天其实他们都在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他们还要坚持工作一个月,他们将在这里钻取冰芯,他们还要做雪冰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他们只希望工作顺利、家人平安。

【同期】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刘勇勤博士

我的小姑娘,非常想你,希望你考上好的中学。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研究员

希望女儿你在兰州玩得快乐,爸爸在珠峰向你问好。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杨兴国

希望我儿子好好学习。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杨伟伟

希望家人健康快乐。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唐述林

我在6500米的地方工作,希望导师和家人们平安健康。

中科院珠峰科考队队员王中

祝我的姑娘好好学习,祝我们科考人员顺利、成功,在这里能拿好成绩。

播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5年5月1~4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