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三等奖
【新华社】自然之子
——环境科学家刘东生
媒体:新华社 日期:2010-10-11 作者:俞铮

86岁的环境科学家刘东生清晰地记得1980年4月20日北京发生的一次特大沙尘暴,这场灾害性天气给北京城蒙上了0.01毫米尘土。刘东生朗声演算着:假如平均每年有10次这样的沙尘暴,200万年后,堆积在北京城上的沙尘将达200米厚。

刘东生是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花了几十年心血研究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就是历经200多万年,积起了200多米的黄土层。他认为,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和未来的一把“钥匙”。

刘东生20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年轻时觉得地质勘探最有意思的刘东生师从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刘东生走遍了地球“三极”。74岁时在南极乔治王岛进行了一个月科学考察,79岁时赴北极冰川,并多次登上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

这位中科院资深院士最卓越的成就是解释了250万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

他说,南极大陆冰盖提供8次冰期共75万年的地质资料,而中国的黄土层在260万年里经历了32次冰期,正好是南极冰芯的4倍。“可以说,中国黄土提供的地球气候演变历史记录要比南极优越4倍。”

他提出黄土高原是风成的;他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提出古气候多旋回学说;他还肯定了大陆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他发表的文章被国际同行引用3000多次。这些重大成就使他在2002年荣膺国际环境研究领域最高奖项“泰勒环境成就奖”。

他说:“黄土之于科学家就像是钢琴之于音乐家。音乐家用钢琴谱出美妙的音乐,科学家在黄土上不断取得创新和超越。”

有人把刘东生尊为“黄土之父”,但他谦称自己是“黄土之子”。他说:“我所做的一点点工作是在前辈科学家长年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我的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了黄土与气候变化内在的联系,我只是承前启后。”

1964年,刘东生开始研究青藏高原,甚至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刘东生和同事不久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开始的年代上推到22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止了印度洋上暖湿气流进入大陆腹地,导致中国北方的沙漠化,这在国际学术界已成为共识。刘东生最近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提供了新的见解。

他说:“我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同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感到无比自豪。”

刘东生职业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度过的,他的夫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胡长康则承担起几乎全部的持家重任。妻子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老刘特别勤奋,特别能吃苦。”她说,在黄土高原采集标本,刨土、找剖面,刘东生都是自己动手;在青藏高原海拔6000多米的山峰上考察对他也是家常便饭。

刘东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和超常的聪明,勤能补拙是我的信条。”

尽管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枯燥且艰苦,但刘东生自认为乐趣远远多于辛苦。他说:“我是自然之子,我愿融入自然。”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4年2月20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