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广播作品 > 三等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能追“无尽景”的人
——访数学家杨乐
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日期:2010-10-11 作者:

嘉宾:杨 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张绍刚

责编:王 玲 张则华

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栏目

时间:2003年7月25日

(音板:本栏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

主持人:各位好,传播知识,了解科学,感悟人生,把握成功。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的周末专版—“眼界”,我是主持人张绍刚。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我先形容一下我的心情:特别激动,盼望这位嘉宾的感觉用四个字来描述叫望眼欲穿。这位嘉宾是我的偶像,实事求是的讲,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他的名字,并且因为我在某方面学科的缺陷使得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更高、更神圣。这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杨乐先生。(掌声)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还有北京44中的老师和同学。同学们现在仍然要每天学数学,当你们面临一个数学家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的心情会怎样?但如果我是一个初中生,面对一个数学家只能用景仰来描述,除了景仰之外就是神秘,但希望今天能够把这种神秘感在大家面前打破。不过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节目能够更加喜欢数学,欢迎同学们。杨乐先生,说到数学我首先说一下我的感觉:事实上中国人有数学情结,您有这种感觉吗?

杨乐:按照华罗庚先生讲的:数学是中华民族擅长的学科。我想这是对的,因为数学最主要靠勤奋,中华民族有勤奋的特点。

主持人:您说得很理性,我为什么觉得中国人有数学情结呢?一个小孩儿两岁的时候,大家评价这个孩子聪明不聪明有一个标准,看他能数多少数,人们经常说:“这个孩子真聪明,都能数到十了”,再接着下来大家会说这个孩子学习特别好,为什么?因为很快就能加减乘除了,但是一旦孩子要考大学了,家长又该说了,别考数学啊,考数学将来出来干嘛?考经济管理啊,哪怕和数字密切相关的,考会计啊,以后会算。你怎么解释这种矛盾?

杨乐: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上很多人对数学不了解。比如说美国华尔街,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和金融非常集中的地方。在那儿,无论是经济、财贸、金融、股票、证券、保险各个方面用的数学人才非常多,可以说数学现在是各门科学、高新技术、也是经济金融管理方面离不开的最重要的东西。

主持人:事实上很多家长在孩子选志愿的时候都会用两个字衡量,就是“前途”。有些人把“前途”改成“钱途”。但实际上,前途这个词也包括钱,也包括利益,是不是能有好的名声;是不是能取得好的利益;是不是能让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中体现,这可能是很多人怀疑作为数学家实现不了的。

杨乐:我想这是一些家长对数学还不够了解,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大家知道比较大的银行系统,这个银行系统必须有一些现金放在那儿,任何储户必须到银行取钱。你要把现金给他们,不能提空,提空以后银行马上会倒闭。但是要注意到放在这儿的钱不能产生任何价值,这部分叫银行的预备金。预备金必须充分,但是预备金又必须最少,多了在那儿不产生任何价值。你给储户取钱的时候还要把本金和利息给他,如果这个储户的钱都放在这儿作为储备金银行就要亏本。你要让储备金足够,又要最少。我们研究院有一个学者,过去在国外的时候,研究过国外一个比较大的银行系统,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后他发现那个大的银行系统储备金可以减少一亿多英镑还够,是个非常大的银行系统。

主持人:那个数字很惊人。

杨乐:你看,这个学者做的这项工作贡献就很大,比专门搞经济的作用还大得多。一亿多英镑单是按正常5%的利率一年就要产生500万英镑,所以他这项研究工作就产生了非常大的价值。而在我们的经济、财贸、金融、股票、保险这些方面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很多,所以说数学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家长观念中“数学是不是就靠脑子来证明几个定理”!

(音板:数学家杨乐,江苏南通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副分析研究,与英国学者合作解决了著名的数学家利特渥德的猜想。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眼界”栏目,主持人张绍刚正在采访著名的数学家杨乐,欢迎您继续收听。)

主持人:您刚才举了一个预备金的例子,让大家重新认识数学。我觉得解决的办法是让数学回到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在家长的心里觉得数学是必须要学的东西,但是学完以后也是基础学科。就像您刚才说的,数学很神圣很重要,但我们片面强调一个东西神圣重要,神化之后,被抬起来以后离我们就远了,您觉得吗?

杨乐:我觉得关键是针对同学和家长我要发表这样的意见,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就像我刚才举的一个例子,它在其它的科学、高新技术、经济、管理都有它的作用。对于广大的同学来讲,将来专门学数学在这个中间占的比例很小很小,但是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高水平的工程师、成为科学家、成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或者发明人,或者在经济管理战线上成为高层次的人才,你要做高层次的人才就要对这门科学有很好的掌握,而现在的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离不开数学了,因为数学才能让每一门学科和技术成为更加精密的学问,所以数学非常重要,同时数学可以让每个人的素质提高。就拿数学中的平面几何为例,你学平面几何或者数学的其它课程,你的直观能力、你的思维能力、你的推理能力、你的计算能力,这些能力你都得到锻炼。而这些能力归结起来就是创新的能力。我们以后到各行各业都不望做一个普通水平的人,你都希望做得比别人更好,你要在你从事的岗位上有创新,要创新一方面是要在这个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很重要的还要看你这个人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而数学是锻炼一个人这方面能力的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学好数学并不是说要求在座的同学上大学或者上研究生继续学数学专业,有兴趣这么做当然是好事,我们欢迎,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中学打好数学基础,在大学打好数学基础,今后你们受益无穷。

主持人:好多年没有听到这么振奋人心的号召大家学数学的言论了!但是有一点,按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学里的同学我大可分成两类,一类喜欢数学,一类讨厌数学。

杨乐:前一类可能少一点,后一类多一点。

主持人:对,这就是我们对数学的态度,要么我们爱它,要么我们恨它,没有中间路线。比如我,就非常恨数学,我能感觉到从小我父亲逼着我学数学的影响:我现在算数特快,加什么奇快。为什么针对一个学科会出现这么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它学科好像很少,比如文学,很少有人说恨它,不喜欢也无所谓,但是数学好像没有中间地带,为什么?

杨乐:这也是跟数学的特性有关系。数学的特性非常精细,而且需要严谨的推理。要么你掌握了它,要么一窍不通,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我的看法就是:兴趣可以培养。现在对数学没有兴趣,感到枯燥的同学也不要担心,如果你对这个东西多下功夫,包括上课专心听老师讲,下课多复习,慢慢你的成绩提高了,慢慢学得比较轻松了,慢慢你就对数学有兴趣了。

主持人:现在中学生确实是人才辈出,一翻报纸就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奖,我们的同学得金奖或者金牌,成绩很好。我们先不说科学领域,在中学生这个环节上,数学在全世界的同龄人中掌握的能力算好的吗?

杨乐:刚才我已经提到中国人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学数学或者基础学科应该是没问题,完全可以发挥很好。为什么现在中国科学还有数学比较落后?跟先进的国家还有一段差距?那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比他们发展晚很多。在西方国家,牛顿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而中国的科学和数学差不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才慢慢开始的。

主持人:20世纪的头十年左右。

杨乐:一直到1930年,那时候中国培养数学人才主要还是个别人到国外去留学拿到博士学位,而且这样的人很少,可以说屈指可数。1930年到现在虽然有70年的历史了,但是中间大家看看:有抗日战争,有文化革命浩劫等等,真正能够利用的有效的时间不长。

主持人:50年左右。

杨乐:所以说不是中国人的能力不行,而是当时我们没有创造很好的让科学、让教育发展的环境,没有人才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中国,比如拿数学来讲,奥林匹克每年都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冠军,一方面我们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头脑冷静的对待这个事情。中国有13亿人,是任何国家都比拟不了的,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这是第一;第二,奥林匹克主要是高中生,中国这么大,有城市有农村,应该说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学得不错,有的因为教学环境的原因学得还不够好;第三,要谈到的:我们中国的同学也好、老师也好,荣誉感很强,这个一方面是好事情,另一方面为了得到这个奖项采取强化训练的办法,甚至对于派出去的队一开始在比较大的范围,大家知道派出去是六个队员,但一开始找50、60个同学组织奥林匹克班进行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专门教一些针对奥林匹克的解题技巧,这样突击当然会起作用。但是对同学们以后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修养的提高没有很大作用,主要是同学们从小开始养成对数学的爱好、对数学的追求,有的人希望毕生从事数学研究,因为它是很重要的,作为奖牌只是有一些同学去参加比赛成为自然得奖就可以了。

(音板: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眼界”,主持人张绍刚正在和著名的数学家杨乐一起探讨有关数学的问题,欢迎您继续收听。)

主持人:杨乐先生说到数学的时候基本是满脸放光,说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很擅长。我很关心您除了数学还有别的爱好吗?比如您喜欢文学吗?上学的时候喜欢语文吗?

杨乐:语文还行吧。

主持人:现在喜欢文学吗?

杨乐: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喜欢的。这个喜欢对中国或者世界文学的某些部门搞研究的人还远远够不上水平,但是对于写得好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是有兴趣的。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看得很多。

主持人:数学家我们一方面觉得神秘,一方面是严肃,另外一方面是脱离社会生活。为什么我们会有脱离社会生活的想法呢?源于陈景润,当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出来以后,陈景润就成了全国的英雄。后来据报道陈景润在一年时间里收到几百封姑娘的求爱信,当时有人说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已经来了。随后关于陈景润的报道先后出现,比如陈景润穿得怎么样?眼镜怎么样?经常因为研究把不该吃的吃了,把该吃的扔了,这是我们的想象还是真的?

杨乐:从理论来讲作为一个数学家和社会上的人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刚提到陈景润,我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我觉得是想象、或者经过加工、或者经过传话,多了以后有些改变。当然陈景润是性格比较特殊的人,和普通的数学家有比较大的差异,他性格有他特殊的地方:他非常钻研,其它方面不太注重,但这不等于说数学家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我们不能拿陈景润以点盖面当所有的科学家。

杨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陈景润也不像一些想象或者传说中的那么特殊。

主持人:我们今天做这期节目我就有一个感觉,杨乐先生真是特别理性的人,再一个杨乐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仍然是偶像,仍然神圣,因为这么多年,经历了时代的变化,这个时代有无数潮流的变化、无数人们思想的变化、有无数人们追求的东西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再次关注杨乐先生的时候,杨乐先生还是数学家杨乐,他的身份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虽然时代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击。这期节目之后,很多收音机前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你正在学数学,你应该有很大的收获:记住,数学不是很神秘的,它就是一门学科,它需要你养成习惯,培养兴趣,需要你有更多的思考和对这门学科越来越多的投入。另外,数学也是一门非常非常有前途的学问,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今天能够得出的最好的结论。好,非常感谢现场各位同学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杨乐先生参与今天的节目,谢谢!(掌声)好,非常感谢各位收听我们的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代表责任编辑则华、王玲感谢各位的收听。传播知识,了解科学,感悟人生,把握成功,希望您在下周同一时间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眼界”周末专版,再见!

作者:王 玲 张则华

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2003年7月25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