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电视作品 > 三等奖
【央视】科学“预言”家
媒体:中央电视台 日期:2010-10-11 作者:

我们已经知道,十六世纪诺查丹马斯1999世界大劫难的预言被现实击破,古代术士看天象测吉凶的预言也明显是行骗。那么,在事情发生前人类就真的没有能力进行预言吗?在北京,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测天象、不算天命,却料事如神,他的任务就是预测中国的粮食产量。

说到预言家,你可能想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通过夜观天象而运筹帷幄;可能会想到佛朗西斯培根提前400年,就预言出二十世纪的飞机和轮船。如今,依靠科技我们也可以提前几个月预言出狮子座流星雨或者某一颗彗星的光临。对于科学家来说,看似神秘的预言其实就是对科学规律的掌握。

陈锡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让人感觉神秘的地方就是,在春天他就知道当年秋天我国小麦、水稻是歉收还是丰收,而且还能精确地说出稻谷产量是多少亿斤。

中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为19亿亩左右,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非常复杂。通常需要预测产量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八个作物品种,要精确无误地预测出粮食产量,没有绝招谈何容易。

国际上通常根据温度、降雨、日照等气象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来判定粮食作物收获时的产量。但是目前世界气象预报水平有限,对2个月以后的天气情况难以做出可靠的预报。因此这种方法只能提前二个月预测出当年的粮食产量。

运用卫星上的遥感技术,也能作为预测粮食作物产量的手段。比如可以分辨出地面有多少面积种了粮食,以及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但是地表作物必须到了成熟阶段,才能被卫星上的仪器捕捉到,因此预测也只能提前2个月左右。

我国有13亿人口,国情决定了要提前六个月就知道粮食产量,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宏观决策,这对世界科学家来说都是道难题。

数学家们知道,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是预测精确的关键所在。陈锡康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首先分析和提炼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后利用数学方法论证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多少,建立初步的方程式。最后,不断重复上面的程序,经过反复的论证、计算,最终确定计算出粮食产量的最佳方程。

就是这样,陈锡康研究员找到了一种粮食产量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神话般的每年在4月底,提前半年预测出中国全年的粮食产量,而且预测的相当准确。

提前半年预测,这意味着有的作物还没种,就已经知其产量了。23年的预测结果证明:平均误差在3%以下,也就是说一百斤粮食,平均误差3斤,而在预测最准的年份可以达到一百斤粮食仅差2两。

掌握了科学的预测思路,就如同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金钥匙。陈锡康研究员所采用的方法还可以用在水资源、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预测。为此2004年3月19日,陈锡康研究员荣获200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作者:金 帆

单位: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

播出:中央电视台1套(科技博览)2004年3月22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