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八届科星奖 > 电视作品 > 二等奖
【央视】以人为本 创新跨越 竞争合作 持续发展
媒体:中央电视台 日期:2010-10-11 作者:

嘉 宾:路甬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务院参事)

谭铁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王世林

时 间:2004年3月17日21∶30首播

地 点: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演播室

形 式:现场直播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日关注,在今天开幕的中国科学院2004年度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提出,中国科学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荟萃了中国科技界的顶尖人才,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呢,也在不断地培养着优秀的科技人才。今天,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科学院提出的这一新的科技发展观,我们特别邀请来了三位嘉宾。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一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先生,您好路院长。

路甬祥:您好。

主持人: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务院的参事牛文

元先生,您好。

牛文元:谢谢,大家好。

主持人:一位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所长谭铁牛先生,您好。

谭铁牛:您好。

主持人:欢迎三位嘉宾到演播室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那么路院长,这次科学院提出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换句话说,这个新的科技发展观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路甬祥:新的科技发展观,也是应对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应对世界新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另外还有在新时期出现的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伊拉克战事给我们启示新的军事变革等,新的形势,我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也要有新的发展观,所以科学院在这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新的概念。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这次提出新的概念一共是16个字,“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我们注意到,以人为本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使人联想到人才资源的问题。可以说全社会对人才资源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怎么理解,科学院提出的这个新的科技发展观中,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提出来。

路甬祥: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新的发现跟新的发明,都是靠人的创造力来完成,所以我们科学院要完成创新跨越,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尊重人,要依靠人,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另外一方面,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规律,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这个理念来说,科技创新也是为了全人类,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新的科技发展观的头一条。

主持人:那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到的以人为本,和新的科技发展观提到的以人为本,这两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路甬祥:这个我觉得是很有共性的关系了。因为中央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人民,同时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为中国人民,为大多数人谋利。科技的动力也在于人的创造力,它的最后的作用,也是要为了造福于人民。所以这两者来说,我想是一致的。

主持人:牛先生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牛文元:我想刚才路院长已经讲得很清楚,以人为本是我们国家、也是我们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点,那么以人为本本身,除了我们尊重人、依靠人、全力发挥或者全面培育人这样一个概念以外,作为中国科学院,一个科研机构,落实以人为本,还必须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我可以把它总结为五句话,第一,就是科学技术必须要满足中国将来人口达到最高峰16亿时候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培育出更多的像杂交稻、超级稻和其他新的品种来满足食物安全。第二,科学技术本身,以人为本还体现在要保证16亿人的公共健康安全,比方说医药,比方说我们的营养等等。第三,我们还要保证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源的需求,要把现在以碳为基础逐步过渡到以氢为基础。第四,我们还要满足中国我们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态环境的安全。第五,我们还要培育我们国家的综合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以便我们在中国、在全世界这样一个舞台上,我们会得到一个充分的尊重,引领世界前进贡献一份力量。

主持人:谭所长,您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在自动化研究所,您对于科学院提出的这个新的科技发展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放在头一条,您是怎么看?

谭铁牛:刚才你也提到,我确实是来自科研一线,为什么要提以人为本,实际上刚才路院长和牛先生实际上已经讲的非常精辟,也非常全面。那么我体会其中有一点,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我觉得也是对于我们传统观念的一个修正。因为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重物轻人的现象。我想在这个时候,提出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家改变这种传统的不适宜的管理,真正把资源配置,重点应该投在人的身上。

主持人:对,路院长,我们注意到,就是在这16个字中,第二个提出的是创新跨越的问题。说到创新跨越呢,这里面也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很多技术,是不是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到底需不需要创新跨越呢,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路甬祥:因为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而且要始终向其他的民族学习,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但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制高点,所以真正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是引不进来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中国的科技队伍,不能够只满足于传统的跟踪模仿,必须跨越到自主创新的阶段来,我们对于引进的技术,也要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技术本土化,能够在技术上有新的发展。而且在某一些关键的、核心的技术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一些重点领域,我们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创造出我们原始的科学成就来,创造出我们关键性的技术发明跟重大的科技集成来,来提升我们国家的竞争能力,提升我们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说在中国960万公里的这个土地,要创造出充分的粮食供给。要在我们的资源生态环境条件下,满足我们持续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能靠人家,也只能靠中国的科技队伍来研究,来发展。当然我们可以学习人家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如果你总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话,你永远是在别人后面,那就不可能有自己一个顶天立地新的技术,我不知道牛先生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牛文元:我想创新的问题,应当是科学技术一个追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点。我们知道,发展通常有三个基本元素,第一个就是发展的动力,什么东西来推动我们这个发展向前进;第二个元素就是发展的质量,就是说在发展当中,我们怎么去节约资源和能源,尽量的少破坏和干扰生态环境,来获得我们发展的质量。第三个元素是发展的公平,就是贫富之间的差异以及共同享受惠及13亿人的这样一个成果。在这三个要素当中,每一个都牵扯到创新的问题。比方发展的动力,发展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创新,才能够保证我们中国未来发展的这个势头。另外从发展的质量来讲,我们的生态环境本身的治理,我们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技术,也要靠我们自己努力,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来达到这一点。当然从发展的公平来讲,我们也要把科学技术得到的成果,要献给全人类,当然首先是中国人民。

主持人:所以说,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这个创新要延续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牛文元:是。

主持人:那么谭所长,你们在实践中,是怎么样理解创新跨越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些难题,跨不过去,或者在跨越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

谭铁牛:就像刚才路院长讲的,牛先生也提到的,我觉得实际上在现在这个时候,提创新跨越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有些技术实际上是引不进来的,特别是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有些技术绝对引不进来,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一些战略高技术。我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研究所,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科学院也非常多,我想我们整个科技界非常之多。98年的时候,我们想做一项技术,就是根据人的眼睛虹膜来识别你是谁,身份确认的问题。

主持人:通过眼睛的虹膜。

谭铁牛:这个对于安全,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1998年我们刚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曾经想从国外引进,但是他明确答复,这项技术被列为战略高技术,不对中国大陆开放,所以我们只好从零开始。实际上我们做到现在,国际上同行也这么认为,我们实际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而且把相关的一些应用也带动起来了,包括老百姓以后可能取钱不用记密码这样的事情,当然还有国家安全这方面带动起来了,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主持人:实际上不引进,反倒逼着我们自己有了创新?

谭铁牛:没错。

主持人:从这个道理上来看,我们完全有这种创新的能力。

路甬祥:不能这么说,我们还是要开放,许多技术方面还是要向外国学习,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引进。

主持人:既要学习,也要创新。

路甬祥:同时,引进的我们也要再创新。另外呢,关键的技术、核心的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另外科学的发现,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像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你只能学习他,但是你中国人要发展到现在,有没有志气要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我们新的贡献。古代中国人还是很有贡献的,四大发明,为世界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杰出贡献。当代的中国人,哪一个有这个志气,有这个能力,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我们再不能满足于单纯学习跟踪模仿。

主持人:那我们中国应该选择哪些领域进行创新式的跨越和突破?

路甬祥:我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要从科学的本源的问题,认识客观规律这个问题来提出,而不能从国外的杂志里边来找题目。比如说要认识认知的规律,脑活动的机理,认识物质的结构跟它的相互作用,认知宇宙,认知生命的本质,跟它致病的变异、发育、遗传方面的一些本质问题。科学的根本问题,从科学的根本问题来提出我们的创新目标,在技术方面,就要找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重大的关键的对国计民生影响非常之重要的一些问题来切入。当前当然我们要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关键的技术手段,这也是当前我们要做的一个重点工作。

主持人:路院长,我记得您在科技发展模式中还提到,科技发展应该是统筹兼顾,应该强调竞争合作,那么刚才我们讲到这四句话里面,第三个就是谈到关于竞争合作的问题,这个是不是涉及到一个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

路甬祥:当然是。另外,比如市场经济跟计划经济差别的地方就是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所以它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科技创新活动有史以来,实际上就包含着既竞争又合作的这个规律。比如科学发现,就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嘛。你如果不能在其他人以前来认识客观规律,揭示这个客观规律,你就落在人家的后面。你技术创新,不能领先发展,不能更快的转移成为规模的产业化,你就不能占领市场,你就落在人家的后头,你就成为失败者。所以在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必须要竞争,要提倡竞争。同时另外一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合作,团体与团体之间要合作,国际之间要合作。科技不是个别的科学家或者个别的学科可以单独完成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只强调竞争一面,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的一面,要强调共享资源的一方面,要强调交流跟共同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新的科技发展观里面,强调了要竞争与合作这个理念。

主持人:实际上这里面是不是也涉及到一个科技资源最优化配置的问题,牛先生?

牛文元:我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想创造一个科学研究出成果的这样一个环境,就必须牵扯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主持人:你必须统筹,不能他这边也搞这个研究,投入那么多钱,你这儿也搞这个研究投入那么多钱,最后大家碰一块了,重复投入。

牛文元:说的是,包括人才的配置,包括设备投入。我想这些东西都是引导人才快速成长必不可少的,当然有竞争就有进步,有进步又有新的竞争,这是在不断的竞争的过程当中,合作的过程当中,促进了科学技术在现在的条件下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

主持人:那么谭所长,在资源重新配置,最优化的配置当中,在统筹兼顾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体制怎么去改变它,怎么理顺这是最重要的。

谭铁牛:对,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迈了一大步,当然我想我们院里提出这种新的发展观,路院长今天上午在我们院里的工作会议上,报告里面新的科技发展观,里面有四个字,就是竞争合作。实际上我觉得,市场经济就得搞竞争,因为毕竟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同时科技队伍还是很大,如果不是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的话,确实会造成低水平的重复,而且有的事情是逼出来的,有竞争就有动力,实际上就是推动科技的发展。那么合作我想刚才路院长和牛先生已经说的非常全面了,我想我不再重复了。

主持人:在十六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后面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只有持续发展这个循环才会是一个优化的良性的循环,路院长您觉得这个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路甬祥:现在经济社会强调持续发展,我们研究科技创新的过程,同样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问题,这大概包含下面几层意思。

第一,我们不光要注重当前的科技产出,要注重项目的安排,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的后劲。比如说基础研究跟应用,跟高技术的研发,他有相互推动的关系,有层次推进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考虑当前,要考虑长远。我们不光要考虑当前产出,更要重视能力的建设,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光要注意当前的队伍是优秀的,还要有制度保证这个队伍始终是优秀的,它能够不断地更新,科技创新目标也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科技发展的态势,不断进行调整。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和机制,保持它持续的发展。

第三,我们的科技发展,我们在评价体系,我们在奖励制度,我们在资源配置,以至于我们从科学到技术一直到产业化转化方面,要形成一个连贯的价值链和创新链。比如说科学创新,它创造的是知识,技术创新创造的就是专利,它就可以转化成为产业。所以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用钱变成知识,技术发展的过程,就要把知识重新要变成产品,变成产业,重新变成钱,在经济上完成了循环。从知识的角度看起来,知识是贡献在人类的这个知识大厦里,是为以后长远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按照客观规律办,就可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科技的发展观,必须要包含持续发展的观念。

主持人:刚才您非常完整和详细地给我们解释了,您提出的十六个字新的科技发展观的问题。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您觉得有没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或者制约这个新的科技发展观的落实?

路甬祥:当然我们也分析了,这主要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非常悠久,而且小生产传统也是非常强的这么一个国度,所以我们在文化观念当中,我们在教育传统当中,都存在一些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中国还有很长的历史时期,曾经经历过计划经济的时代,而现在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的改革就要跟这些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历史影响,要进行变革。比如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的配置比较强调公平,你有这个研究组,你有这个研究所就可以得到一份经费,不太强调绩效,现在就要强调。经过一定时间的竞争跟评价以后,就要让资源配置到最优势的团队,最优势的、最重要的方向去,发挥它的效能。比如过去的评价方面,比较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论文,强调获奖励。而现在看来,现在科学评价要跟国际上去比较,你究竟是不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是不是在科学史上能够有价值。技术方面的评价,就要让市场评价,让用户评价,比如有关国家安全的就让国家安全部门来评价,你是不是真正有用的,有贡献的,所以这个评价机制要进行变化。另外,过去人员进来不容易,

出去就更难,一个学术团体里面,一潭死水,有的甚至近亲繁殖,几代同堂,影响了它的发展。在教育方面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强调灌输知识,不太强调鼓励学生创新能力,更少鼓励要学生超过老师,或者说更多的提出问题,置疑老师讲的是不是全是真理,是不是还需要你新的突破跟发展。而科技他有无止境的前沿,科技真理的探索也没有限制,所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也一样的,它不断有更新的技术在前面,所以像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文化层面要进行更新,在制度层面要进行创新,在管理层面跟评价标准方面,要进行改革。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咱们这个发展战略中还要强调科技活动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实际上你刚才所解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呢,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不光是说科技队伍本身会发生一些大的变化,另外他对市场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对一些企业,包括您刚才谈到对科研院所,包括大学的教育,包括从孩子开始的教育,都可能有变化,包括我们这个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对全社会来说新的科技发展观,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今天呢,围绕科学院提出新的科技发展观这个话题我们先谈到这儿,非常感谢路院长,牛先生和谭所长到演播室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你们三位。

好,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今天的今日关注,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作者:田超颖

单位: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

播出: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2004年3月17日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