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解放日报】愿年轻院士飞得更高更远
媒体:解放日报 日期:2011-01-05 作者:徐瑞哲

两年一度,又到院士增选时。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候选名单相继公布,年轻化成为一种趋势,最“小”候选人仅39岁。其中中科院化学部23名候选人中,13人未满50岁。以往50岁院士算“年轻”,而现今这条年龄线大概要划到40岁了。

院士是全国科研人员的代表性人物,院士年轻化也说明我国科研力量呈现出一种年轻态的活力。在为此高兴的同时,也应爱护这部分可贵的新鲜血液,尤其在当前不尽理想的学术生态中,甚至特别需要“保护”一下年轻院士。

四五十岁,乃科研生涯的黄金期。纵观诺贝尔奖得主,尽管得奖时已届花甲、古稀,而其最重要的获奖成就往往在四五十岁时取得。当年他们年富力强且心无旁骛,才追求到未知世界的真理。如果在这段学术巅峰期有所懈怠、碌碌无为、迷失目标,是不可能“预订”到那尊奖项的。

年轻的院士候选人们也正在这种关键阶段,处于最辛劳、最质朴的耕耘状态。然而,埋头耕地的他们却面临种种“气候变化”。中国工程院在院士增选评审会上直言,近年来院士招收数量众多的研究生,以及院士异地、多单位兼职等问题广为社会舆论关注。中科院也在增选启动时声明,绝不能把院士称号异化为权力、地位、利益的象征,更不能变为院士所在机构或部门用以获取更多利益的资源。

两院院士中的年轻者更易成为圈内外焦点,若不惑之年就成功当选,恐怕“惑”也越来越多。年轻院士受邀参与学术、科普、公益、商业等活动,均属正常,但应分明主次,以带头科研为第一要义。别把原来那条一坐十年的冷板凳,变成好几把坐得发热的靠背椅。如在事务堆、名利场中难以抽身,大量牺牲投入学术的时间和精力,于己于国都是莫大损失。

相信院士自有精神和操守,愿其真正“不惑”;但同时,也愿学界、非学界,不论是院士所属单位、系统还是省市,都能以年轻院士的本职本责、可持续发展为重,规避一些浮躁喧嚣,创造一些淡泊宁静,让这些拔尖科学家能专心致志于主业而不是副业。只有“保护”他们,“保护”他们值守的一方科学田地,才能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解放日报 2009年09月14日  第7版)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