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设立于1990年,旨在表彰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优秀作品,促进提高科技新闻质量,推动科技新闻宣传不断进步。
“科星奖”评选奖励工作,坚持创新为民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遵循评奖规定,切实体现公正性、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突出精品质量的原则。以引导和激励科技新闻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
--第十届科星奖--
--第九届科星奖--
--第八届科星奖--
--第七届科星奖--
--第六届科星奖--
--第五届科星奖--
--第四届科星奖--
--第三届科星奖--
--第二届科星奖--
--第一届科星奖--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第十一届科星奖 > 文字作品 > 三等奖
【科学时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创举
媒体:科学时报 日期:2011-01-05 作者:张明伟

7月3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刘延东指出,10年来,中科院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确立正确的办院方针和新的发展战略,优化布局,创新管理,凝聚人才,建设国家科学思想库,科研条件大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延东的上述讲话充分肯定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10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将极大鼓舞这支科技国家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1997年,中科院审时度势,向中央提交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报告。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支持中科院先行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1998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这一英明决策开启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探索。

知识创新工程令中科院焕发新的风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卫星技术、海洋研究、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和曙光升腾系列的超级计算机等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效显著;正负电子对撞机、激光物理、量子信息、纳米等重要基础研究成果丰硕;青藏铁路、新能源探索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攻关成绩斐然;科研基础条件大幅度改善;一批视野广阔、思想活跃、敢于竞争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刘延东总结了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坚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激活科技资源;四是坚持多院所协作、多学科集成,整合力量协同攻关。

这些经验有鲜活例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刚在当日的座谈会上回忆了超导托卡马克的10年历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在安徽这样一个不发达地区的小岛上,他们自己设计、自己研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创造了令发达国家刮目相看的科研奇迹。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以亲历者的身份共同见证了一项伟大的创举:中国的共产党和政府如何运筹帷幄,在应对新世纪的复杂局面时,将知识创新工程作为一个支点,而撬动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时报 2008年7月4日 第1版)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