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史专题 > 庆祝中科院建院55周年 > 知识创新 浓墨重彩
创新成果(13)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4-10-28 【字号: 小  中  大   

  61. SARS研究与防治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自觉地履行国家科研机构的责任和使命,加强检测试剂、疫苗和特异性药物以及病源学和防护设备等的科学研究。成功地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诊断手段。

  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冠状病毒的分离与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解析出世界上第一个SARS冠状病毒蛋白质的晶体结构,发现了SARS病毒一种新的蛋白质感染人体正常细胞的可能作用途径,成功构建SARS病毒DNA前期疫苗,并在动物试验中检测出抗体,为药物研发、疫苗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备出首个检测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的蛋白质芯片,建立了快速、灵敏、准确的SARS血清质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研制出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优化了预防SARS的复合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开发出若干预警监测技术设备和预警预测方法,开展了广泛的心理咨询、调查与科普宣传等,为及时发现、积极防疫、有效治疗病人和减少死亡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帮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62. 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测定的新技术开发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测定中的新联用技术、方法学及其相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提出了原位富集氢化物发生—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现有氢化物生成元素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研究发明了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方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测定有机锡等最灵敏的方法之一,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制的电热石英原子化器和建立的流动注射预富集与原子光/质谱联用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形态测定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63.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澄江动物群”研究在动物软体化石的解剖生物学、功能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领域的许多方面处在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6篇论文,有关论文据SCI统计被引用900余次,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该研究发现化石物种共120多个,分属20多个动物门、50多个纲,其中大部分为疑难类群或灭绝类群的代表。该项研究首次再现了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追溯到寒武纪初期,充分展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规模、作用和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早期生命演化历史的了解,以大量证据证实了突变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和重要作用,对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给予了新的有力支持,同时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片面强调渐变性和均变性的传统观念和演化模式提出了质疑和修正,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64. 热河生物群和鸟类起源研究

  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提供了最新、最重要的证据。提出了羽毛演化四个阶段的假说,对羽毛的飞行起源假说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四个翅膀恐龙的证据,首次发现了树栖恐龙的确切化石证据;发现了鸟类食种子的最早证据,首次在化石中发现羽毛和鳞片的过渡类型,提出了鸟类在白垩纪早期已经出现了重要的生态分化的发现;首次在爬兽中发现骨化的麦氏软骨,提出早期哺乳动物脑颅的扩大可能与取食和听觉器官自身的演化有关;利用40Ar/39Ar等方法确立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提出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地区可能是许多重要生物类群进化的摇篮和扩散中心。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19篇,在国际科学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65. 地质地层学新的“金钉子”

  在国际地质年表中,寒武系过去仅划分为上统、中统、下统。中国科学院通过湘西排碧寒武系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提出以三叶虫的首现面作为上寒武统的底界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一方案在2003年3月获得国际地科联批准,彭善池等提出的晚寒武世“芙蓉统”和“排碧阶”也被国际地科联批准列入“国际地质年表”,它们的底界层型是寒武系内的第一个“金钉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