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追忆曾呈奎院士 > 回忆诗文
“我是大海的儿子”--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同志(三)
  文章来源:青岛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5-07-19 【字号: 小  中  大   

1980年,曾呈奎在实验室向全国海洋科学夏令营的小学生们介绍海洋科学知识。


“我是一所之长,我有责任给他们解决困难,使同志们更好的工作”

人们在缅怀曾呈奎同志一生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时候,都满怀深情地回忆他以人为本、诲人不倦,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1950年8月,在童第周和曾呈奎等的倡议下,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成立,曾呈奎任副主任,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建的初期,曾呈奎更是注重招聘贤才,他不但将娄康后、吴尚勤、张峻甫等优秀科技人才动员加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从印尼请来张德瑞等人。千方百计邀请留美的著名海洋物理学家毛汉礼回国加盟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全国的海洋物理学研究工作打开了局面。在他和童第周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海洋生物研究室这个不足30人的单学科研究室,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在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和童第周、张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培养和指导下一批批优秀人才汇聚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相继成为国内外成绩斐然的科学家,其中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四任所长、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以及张福绥、袁业立、金翔龙、郑守仪、胡敦欣、侯保荣等著名科学家已当选为两院院士,引领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组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现任所长相建海教授,也是曾呈奎等老一辈科学家亲手培养起来的中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最早跟随曾呈奎的张俊甫、张德瑞、吴超元和纪明候4人,分别从事海藻的分类、形态、栽培和海藻化学研究,很快成长为这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著名科学家,在数十年内成果累累。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费修绠,195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长期在曾呈奎的指导下从事海藻栽培学和紫菜等经济海藻的实验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研究。50年来,他坚持曾呈奎一贯倡导的科技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成功地研发出一系列具有我国特色的紫菜人工育苗和栽培生产技术体系。他的研究成果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是曾呈奎发现和培养的杰出人才之一。赫崇本在美国学习期间,曾呈奎就在生活和主攻学科上对他给予了诸多关心和支持,并劝说其由金属物理学改攻物理海洋学,这为他日后的辉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48年底,学业有成的赫崇本与曾呈奎联系回国。经曾呈奎与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联系,聘赫崇本为山东大学海洋学教授。回国后的赫崇本与曾呈奎一起在山东大学开设了普通海洋学,组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赫崇本的人生浸透着曾呈奎的心血,正像赫崇本教授生前对人们说的那样,“没有曾呈奎的帮助和热心,就没有我赫崇本的一切”。

曾呈奎对年轻人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在培养年轻科技人才上花费了更多的心血。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培养下一代,关心和扶持年轻人成长,这在海洋界有口皆碑。他常常当面施教,指导研究方向;他经常亲自审阅年轻人的论文,并认真修改,在他90高龄时还经常批改研究生论文到深夜。

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国藻类学会副理事长曾昭琪回忆起使他难忘的一件事。1956年南京大学派他到青岛学习,受学校嘱托顺便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看望曾呈奎先生。刚大学毕业,且与曾呈奎素未谋面的曾昭琪难免有些紧张。但他没有想到,这位著名的大科学家竟中断了正在参加的会议,从会议室里出来会见了他,而且握着他的手说:“你以前没来过青岛,有什么困难来找我,不要客气,我们这里欢迎年轻人……”。曾呈奎的平易近人和对年轻晚辈的关心,让曾昭琪感动不已。

曾呈奎十分了解初次出国人员生活上一开始就会遇到的暂时性经济困境,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年轻学者王广策在第一次出国进修时,他主动拿出300美金让他带上,以供不时之需,免除他初次出国的尴尬。每当提起此事,现在已经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广策就满含泪水说:“曾老关心我们胜过关心自己的子女”。年轻一代海洋科学家的成长凝聚了曾呈奎的无数心血,如今这些当年的幼苗已成长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接过了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强国和造福人类的接力棒。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后继有人,足可告慰为之奋斗终生的曾呈奎同志。

曾呈奎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倾其所学,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治学严谨,为国内外培养了一百多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既有本所的科技人员,也有兄弟单位的科技人员,甚至还培养了许多“洋弟子”。国际著名藻类学家、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麦克斯.候莫森特资深教授就是在曾呈奎的引领下走上藻类学研究之路,并成为著名藻类学家。麦克斯.候莫森说:“曾呈奎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不断地做出贡献长达75年之久,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海洋植物学界的科技进步。正是由于在他的鼓励下使我对藻类产生了兴趣。我要感谢曾呈奎博士从一开始就给了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他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他谆谆告诫大家:“‘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十多年,人才难得,一定要抓紧培养”。为了使科技人员更好地把握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海洋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积极联系选送一批批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等领域的中青年科学家出国进修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如今这些人大部分已是目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中不少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曾呈奎既是一位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同志、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师长,又是一位平易近人、诲人不倦,亲贤爱才、甘为人梯的慈祥长辈,赢得了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和爱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回忆说:“三十年代初,我刚升入厦门大学本科,主修化学,同时选修植物学,曾呈奎先生指导我们的实验课。他认真负责,耐心指导,严格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4年,曾呈奎从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担任名誉所长。此时他的心思仍然放在人才培养上。他说,“我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愿意利用我的国际间交往和国际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做出贡献”。表达了一位科学大师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曾呈奎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促成了中美、中加、中英、中日、中法、中德等国家之间的多项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并领导和组织了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第五届世界藻类学术大会、中日藻类基因工程学术讨论会、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多次大中型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扩大了我国海洋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把我国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推上国际学术界的舞台,并迅速成长起来。

曾呈奎一生心中永远装着祖国,装着人民,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装着自己。他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像磁石一样强烈的吸引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也像一团火深深地感染着与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

曾呈奎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所长、山东省人大副主任。在成百上千的职工中、难免会有些人找他反映问题,请他帮助解决困难。为了保证他有足够的工作时间,遇到上访的职工,他的秘书常出来挡驾,他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秘书说,“不能这样。同志们有问题、有困难才来找我,我有责任帮助他们,使同志们更好地工作”。为此,他专门规定了群众接待日,遇到有重大问题或紧急问题他随时接待。在办公室,在家里,在上下班的路上,他都能随时随地与群众交流,倾听群众意见,不管公事还是私事、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乐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他身上既看不到“官架子”,也看不到“名人架子”。一位国际友人曾经这样评价他:“无论他和一位美国总统握手或者会见一位同事或者指导一位研究生时,他都是以相同的平等态度对待。……他始终能给在他周围的人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

几十年来,受到过曾呈奎接济的人到底有多少谁也数不清。别人遇到困难,他慷慨解囊,大把花钱,从不吝啬,被人们称之为“散财童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原馆长王壁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回老家当农民,失去经济来源。他爱人带着三个孩子在青岛靠每月50元的工资生活,非常艰难。曾呈奎知道后,不顾自己当时也在落难之际,在每天遭受批斗的情况下,悄悄的在经济上资助王家。几十年后,王壁增的孩子都已长大成才,有的远在加拿大留学。每当忆起当年这些往事,王家一家人都深深感谢曾呈奎这位大恩人。

五十年代初,山东大学水产系一名学生毕业后想留校继续学习海藻学,但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无着,难以如愿。曾呈奎知道后,便每月供给他生活费,使这位学生又留校学习两年,如愿以偿。

四年前,曾呈奎又拿出数千元通过青岛市慈善总会资助省内贫困地区的两名学生。2004年6月,这两名享受四年慈善助学金,已经是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张鑫、张勇才得知资助他们的是曾呈奎爷爷。他们含着热泪表示:“决不辜负曾爷爷的期望,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为更多需要救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呈奎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是“散财童子”,对待自己却处处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又成了“守财童子”。平日里,他给工作人员写便条,用的是旧台历纸。使用的信封,也是用过的旧信封。研究所早年发的科考服,他一穿就是十几年。在外吃饭,偶尔剩下馒头和菜,他也带回宿舍,下顿热热再吃。

在曾呈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哭得最厉害的竟是他的小保姆郑立妍。郑立妍自小就无比崇拜曾呈奎,为自己能在曾家当保姆、为曾呈奎做些服务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她流着热泪说:“曾老平时连一张餐巾纸也要裁成三块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一位大科学家会是这样节俭的人”。

曾呈奎平易近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平等待人、生活节俭,一生艰苦朴素的作风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3-21]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