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追忆曾呈奎院士 > 回忆诗文
“我是大海的儿子”--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同志(四)
  文章来源:青岛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5-07-19 【字号: 小  中  大   

九十年代,曾呈奎院士在青岛海滩上观察采集的海藻。


“人生只有一次,何不轰轰烈烈过”

在曾呈奎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里,非常令人敬佩的一点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只有一次,何不轰轰烈烈”。这是曾呈奎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他长达76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国家和人民,交给了海洋科学事业。

三十年代兵荒马乱,他冒着生命危险,到人烟罕至的沿海采集海藻标本。四十年代在美国,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并定期潜到十米深的海底观察海藻栽培实验。五十年代创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初期,他一面带领大家同时开展多个课题的研究,一面积极参与领导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海洋普查,白天干不完,就在夜里通宵达旦的工作。六十年代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他与大家同甘共苦,他带领助手们及时开展从海洋里要蛋白质的科研项目。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期,他顶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的政治压力,毅然带领助手们去西沙群岛调查采集海洋生物标本。1984年,古稀之年的曾呈奎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担任名誉所长,但在科研活动上他仍然活跃在第一线,他潜心研究标本,指导实验,审改论文期刊稿件,撰写论文报告和专著,接待国内外来访,出差开会,出国访问和交流,培养人才等等,仍然是日理万机超负荷运转,令国内外人士所敬佩。

1975年,曾呈奎被“解放”出来,当时正值我国刚刚收复西沙群岛不久,曾呈奎怀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开发我国南海诸岛的雄心壮志,以战略科学家的超前思维和视角,果断提出并立即组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并于197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亲自率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考察。当时岛上条件很差,住宿、淡水、用电等都很紧张,但这并没有难倒70岁的曾呈奎。他每天和年轻的科考队员一样头顶烈日,冒着40多度的高温,徒步踏过灼热的沙滩,虽然脸上都晒暴了皮,但仍精神饱满地下海采集标本。回到驻地,曾呈奎饭后不顾下海的劳累和蚊叮虫咬,专心地投入到标本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中。当晚上停止供电后,他就用蜡烛做光源继续工作直至第二天凌晨,天天如此。他的这种忘我工作精神和坚强意志,就连驻岛的官兵也由衷地敬佩。哨兵不解地问科考队员,“这老头是干什么的,怎么他每晚都不睡觉?”当得知是著名科学家曾呈奎在搞科学研究后,哨兵感慨万分地伸出拇指说“中国还得靠这个,这才是真本事”。

由于曾呈奎长年工作的奔波、劳累,加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种种折磨,1974年他患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但他在卧床治疗期间,仍未放弃工作,专门找木匠做了个小木架,架在胸前阅读和撰写有关资料。1994年底,曾呈奎在去智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途径美国旧金山,在美国加州大学标本馆研究海藻标本时,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而不能站立,无奈之下,他只好把会议用的论文交给美国同行带到会上交流。中断行程后,在随行人员的帮助下,曾呈奎做着轮椅被抬上飞机返回国内。在此后近一年的治疗中,他仍同前次一样,一边卧床治疗,一边看资料、批文件,为学生修改论文,一天也没停止过工作,直到病情缓解可以上班。

1996年,在《中国海藻志》编写过程中,为了补充我国马尾藻资源及其分布的有关资料,已经87岁高龄的曾呈奎决定亲自带队去广西北部湾中的涠洲岛采集马尾藻标本。鉴于他年事已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领导决定由他的学生和助手前去完成,但他决意亲临现场,在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干预下,他勉强同意只在广西北海驻地等候,由助手将采集的标本从岛上及时带回驻地交给他亲自鉴定。对于院领导不让他上岛采集马尾藻标本,他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整个工作结束,他反复念叨“岂有此理,为什么不让我亲自出海到岛上去!”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因病住院,做手臂上一个肿瘤的切除手术。当时他已接受邀请,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于是他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准备参加学术会议的报告。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他半夜悄悄起床到病房的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借着洗手间微弱的灯光修改他的学术报告。与他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妻子张宜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向所领导作了汇报,并搬出所领导给他“施加压力”,要求他不要这样拼命了。但他微笑不答,依然“我行我素”。在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出席了在吉隆坡召开的“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在会上精神饱满地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和敬佩。没想到,这竟是曾呈奎最后一次出国和出席国际会议。

今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三任所长刘瑞玉教授,从建所初期就与曾呈奎合作共事,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带领着广大科技人员在海洋科学领域艰苦创业,尤其是在“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实践中,在取得重大成果喜获丰收的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曾呈奎去世前的一周,刘瑞玉去医院探望曾呈奎,刚要离去时,曾呈奎又把他叫回来,紧紧拉住他的手,却说不出话。“我知道,曾老还想跟我谈工作,谈大海。”刘瑞玉教授的眼中泪光闪动。

曾呈奎为了使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世界,先后50余次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组织及大学建立了联系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呈奎同志逝世后,悼念他的唁电从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飞向青岛,飞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人。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科学史研究博士彼得.纽肖在缅怀中表达了对曾呈奎的无限怀念之情:“50多年来曾呈奎教授一向是中国海洋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藻类学领域曾呈奎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应用藻类学家之一。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先驱者,今后100年内,他的事迹都将对同行学者们产生鼓舞和影响”。

国际著名藻类学家、澳大利亚亚太地区应用藻类学会乔安娜.琼斯博士在唁电中说:“曾呈奎是一位藻类学界的巨人。最近的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成为他所在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藻类学家之间特别重要的联系纽带。整个世界都要为他哀悼”。

国际资深藻类学家、第一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学会会长、日本宫地重远教授在唁电中缅怀到:“我们失去了一位藻类学的先驱!他是世界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国际著名藻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植物系资深教授约翰.威斯特博士在唁电说,“曾呈奎教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科学研究天才。看到他真正光辉一生的终止是令人悲哀的”。

“我是大海的儿子”。这是曾呈奎1992年8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作嘉宾时向广大观众表达的心声,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情表白。

“身体有用器官捐献社会,骨灰撒入大海,所有书籍和资料全部捐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这是曾呈奎的临终遗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曾呈奎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

曾呈奎走了,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光辉业绩、做人风范和人格魅力是中国科技界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亲贤爱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将长久影响后人,鼓舞后学拼搏奉献,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5-3-21]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