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 > 媒体摘要
期盼学术不端行为监察制度早日建立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6月9日 发布时间:2006-06-09 【字号: 小  中  大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崇高。不像在20世纪80年代崇拜军人、90年代崇拜“下海赚钱”的企业家那样,受社会变革期间阶段性的影响,老百姓对科学家的尊重几十年没有改变。进入21世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甚至是尊重科学家的理念更是深入普通百姓的心灵。

但在最近一段时间,接连发生了上海交大“汉芯”造假、北京某大学一位院长助理因抄袭论文被撤销教授头衔、四川某大学两位教授出现学术道德问题等事件,有些造假事件已经牵扯到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院士身上……个别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已影响到科技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连院士都不可信了吗?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总的来讲,科技工作者群体是好的,有关部门也在逐步加强对科研人员诚信的约束,但现在存在制度欠缺,在制度层面缺少对科研人员违反学术道德的惩罚。必须要有惩罚,而且惩罚要严,这样才能“刹住歪风邪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学部,在几年前都曾发布《院士道德自律公约》,试图对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院士群体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在钱易看来,不管是对院士群体的规范还是对普通科技人员的约束都“太软”,总是说“我们不主张如何、我们不赞成如何”。钱易也与其他院士交流过这个问题,都觉得应该把“不主张如何”变成“如果违反将会如何”。

“究竟如何对待才叫'硬’?”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主管过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告诉记者,现已采取找院士本人谈话的措施,中国工程院领导郑重地和被反映有问题的院士谈话。“提醒院士本人,要注意这个事情了、你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些欠妥。对院士本人来说,工程院领导就科学道德问题找院士谈话,这已经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沈国舫也坦率地表示,“但到目前为之,还没有发现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没有过给院士记过、警告这种事情。曾有过一位院士,因他的学生剽窃,牵连到其本人。在工程院领导与其谈话之后,院士本人给工程院写了检讨书。”

沈国舫介绍,中国工程院于今年上半年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哈尔滨等院士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了调查研究,广泛了解院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院士们对院士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研中,很多院士都提出,要求工程院硬气一点,对院士们的要求严格一点,希望有制度对院士进行约束。”沈国舫说,“不仅社会各界对院士的期望值很高,就连院士们自己也提出这个要求。但是这个政策界线很难确立,建立约束制度需要进行更广泛的调查研究。”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旗帜鲜明地表示,应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学部主席团呼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和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等,有力促进整个学术界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

“诚信不仅是科技界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应用核技术研究所所长安继刚表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是为了成功,什么手段都可以用,这是现在某些人的逻辑。目前,不只是科技界,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科技界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社会上的任何现象都会在科技界有所反映。

“整个社会缺乏诚信是最可怕的。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社会的诚信水准倒退了几十年。”安继刚认为,现在最需要的是上至领导干部、下到每个群众,都树立从我做起诚实守信的信念,重铸社会的诚信体系。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