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 > 大会快报
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综述性学术报告会举行
  文章来源:院士工作局 发布时间:2006-06-07 【字号: 小  中  大   

6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综述性学术报告会在京丰宾馆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出席了报告会。王乃彦院士、闵恩泽院士、曾毅院士、苏纪兰院士、王阳元院士、严陆光院士等6位院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王乃彦院士作了“我国核能(裂变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闵恩泽院士作了“从石化技术开发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报告,曾毅院士作了“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报告,苏纪兰院士作了“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报告,王阳元院士作了“从消费大国到产业强国——论我国微电子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报告,严陆光院士作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报告。赵忠贤院士主持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各学部院士、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研究人员近600人聆听了报告会。

王乃彦院士在题为“我国核能(裂变能)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中提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中的重要地位正在逐渐形成共识。我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正从“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转变。王乃彦院士在报告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对核能发展的需求,按照我国核能的近中期发展战略构想,探讨为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而应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与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王乃彦院士分别从:核电发展的国内外状况、我国能源供应形势分析、我国核能近中期发展需求预测、我国核能发展战略构想、我国核能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问题、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研、设计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闵恩泽院士以“从石化技术开发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为题的报告通过对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和“己内酰胺绿色成套技术”两个工业化的案例进行分析,探寻我国自主创新之路。并认真探讨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研思想和工作方法。

曾毅院士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报告中从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干预、艾滋病疫苗研发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他介绍到,在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干预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中央财政增加了对防治艾滋病的投入,增加了大量防治和研究经费,使我国使用血液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改善。目前,中国政府在艾滋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政府积极贯彻4免1关怀政策,免费治疗艾滋病人,使病人恢复健康,稳定社会,同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艾滋病毒载量,很低的病毒载量可以大大减少病毒的扩散传播,十分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控制。

苏纪兰院士在“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报告中结合国际上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就海洋与气候、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近海、海洋观测等四个方面内容,对我国近年来的海洋科学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有选择性的介绍。报告提到,海洋的生态系统为全世界提供了丰富的优良动物蛋白质,海洋渔业年产量约为1.2亿吨,提供全球约20%的动物蛋白质,其中90%来自近海。2003年我国消耗的来自海洋的动物蛋白质也大致是这个比例,但来自近海的比例更高。同时,全球目前有过半的人口集中在离岸100km以内的沿海地区,并且呈快速上升趋势,海滨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80%的国际贸易也由海运承载。海岸带及近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产物和服务。

王阳元院士的题为“从消费大国到产业强国——论我国微电子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报告分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性、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方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目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实施举措五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的集成电路技术将由“纳米科学”及“纳米电子学”引领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低功耗、高性能和系统集成。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两个途径:一是自上而下不断缩小加工尺寸的 Scaling down,另一个是自下而上基于自组装方式的Bottom up。二者的交汇点将有可能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严陆光院士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报告中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煤炭在21世纪上半叶是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但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渐下降,由2003年67%降至2050的约40%。煤电中提高效率与降低污染,实现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能源科技重点;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解决保障石油供应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进行努力。我国必须大力开源,包括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推进补充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化。在节流方面,减缓交通耗油的增长将对保障石油供应起重要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看,人类化石能源终将耗竭,有关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已经开始。作为未来主要能源,只能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受控核聚变能。在21世纪上半叶,预计受控核聚变还难于成为可用的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水力发电和非商品的生物质能,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潮汐能的离网发电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多种联网电站正在蓬勃发展,大规模发展的工作正在酝酿。因此,要高度重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尽快部署有关工作,特别是应重视速生能源植物与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我国能源发展还有一些重大战略问题,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能;发展水电与核电;探索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与应用,等等。

王乃彦院士、闵恩泽院士、曾毅院士、苏纪兰院士、王阳元院士、严陆光院士等6位演讲者精彩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院士的极大兴趣,大家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