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院士专题 > 两弹元勋彭桓武 >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黄祖洽院士追忆彭桓武
——“文章道德,体现遗爱”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2日 发布时间:2007-03-02 【字号: 小  中  大   

    3月1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黄祖洽院士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打开电子邮箱,不曾想,却收到良师益友彭桓武先生的噩耗。一时间,两人多年交往、钻研共事的情景浮现眼前。沉静片刻,他写下了这样的悼词:“文章道德,体现遗爱;高尚理想,后人承载”,既是对故人的哀思,也是对自己和后来者的共勉。

    清华大学缘结师徒

    黄祖洽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和彭桓武先生在清华大学结下的师生缘。

    1948年,黄祖洽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由于热爱物理学,他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当时在清华任教的王竹溪先生告诉黄祖洽,钱三强即将从美国回来,建议他报考钱的研究生。于是,黄祖洽在钱三强的指导下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其间,钱三强发现,黄祖洽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很好,适合做理论研究。

    当时,彭桓武还在国外,时常与蜚声国际物理学界的大师玻恩、薛定谔及海特勒等人共同从事研究工作,这使他的理论修养、工作能力和对学术问题的见识与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共同研究的工作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初,北平解放,彭桓武绕道香港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钱三强就把黄祖洽推荐给彭桓武做了研究生。从此,黄祖洽和彭桓武结下师生缘,也逐渐成为一生的好友。

    谈起师从彭先生的那段经历,黄祖洽说:“我们虽是师徒,胜似朋友。偌大的清华园里,我们经常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往往忘记了时间。有时候,食堂开饭的时间早过了,彭先生就说:'我请客吧!’于是,我们就到'工字厅’旁边一个小饭馆吃晚饭。我们天天在一起,所以这种事情常常发生。”1950年,黄祖洽完成研究工作,从清华毕业,暂时告别了老师彭桓武。

    彭先生的生日在10月6日,黄祖洽的生日是10月2日。两位晚年时,有一次在10月4日一同出游,算是一同过生日,彭先生就此留下了“廿月师徒,多年战友,逢时顺势同行走”的诗句,说明彭先生也非常珍惜二人的师徒之情。

    理论物理情深战友

    1952年10月至1955年6月,彭桓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量子力学,1954年暑假在青岛由教育部举办的讲习班中为各大学培训了一批量子力学的师资。黄祖洽曾撰文写道:“他讲授量子力学,既注意使学生清晰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又注意引导学生将量子力学用于解决原子、分子等微观系统中的物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平易近人,与学生亲如朋友,常到学生宿舍谈心,或与学生一起漫步园林,在散步中讨论问题、讲述他的见解。春风化雨,诲人于无形。他曾说,做研究时要把眼光放开,看到每一条可能走的路,不要局限于一隅,而每一条路又要坚持走到底,这样得到的结论(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才靠得住。平时他常常提到'做最多工作’的原则。”

    1955年,彭桓武被调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并兼任理论研究室主任,时隔5年,黄祖洽成为彭桓武的战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1955年10月以前,彭桓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原子核这一多体系统。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彭桓武参与由钱三强带领的实习团去苏联学习反应堆理论。一直到1972年11月,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所需要的青年干部培养、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

    “我们在钱三强的带领下到了莫斯科,住在十月宾馆,当时我正好和彭先生住在一个房间。我们每天早上一起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研究所学习反应堆理论。除了研究人员给我们办讲座以外,我们还一同研读资料,并且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这为后来计算出反应堆的临界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黄祖洽说。这又是一段天天和彭先生一起钻研物理问题的时光。

    1956年上半年,彭桓武和黄祖洽合作,在中科院物理所举办为期一年的反应堆理论训练班,学员近20人,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反应堆理论研究人员。

    晚年同游顺其自然

    1978年,彭桓武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80年,黄祖洽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我们还经常见面,一起出游,骑上自行车到北京郊外去,隔一两周一次。当时去得最多的是北京植物园,最远的一次,我们骑车到大觉寺看杏花。我清楚记得,有一次遇到理论物理所当时的党委书记,他开玩笑说:‘老黄,你怎么把彭先生带到大觉寺那么远的地方去了?’我就笑着说:'不是我带他去,是他带着我去的!’”黄祖洽说,那是从清华园里沿袭下来的传统,游玩和讨论学术分不开。

    这个时候,彭桓武和黄祖洽讨论的问题除了物理学还有哲学思想。“我觉得和彭先生比较谈得来,彭先生也这样认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很感兴趣。”黄祖洽告诉记者,彭先生上大学的时候也看诸子百家的书,特别爱看荀子,看了之后把其中的道理浓缩成很简单的东西。他比较推崇法家的思想,法家注意人世间的规则,彭先生就把它扩展到注意自然界的规则。

    “彭先生还比较推崇道家的思想,按照中国的传统,法家和儒家都是出自道家的。他的思想里有一点很突出,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太勉强。'顺其自然’也和法家有关系。因为自然是有规律的,'顺其自然’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要勉强,不要违背客观规律。”黄祖洽如是说。

    有才有爱理想高尚

    “我们交往多年,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小学、中学都是连级跳,到清华读书的时候是班上最小的一个。除了物理学,他感兴趣的学科很多,涉猎很广。读大学的时候,他还自学化学、生物学等,有时候还去上这些专业课。”在黄祖洽眼中,彭桓武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另外,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他的爱国思想、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就是解放后他为什么会回到祖国的根源。”黄祖洽说,彭桓武的父亲彭树棠曾在东北当过司法官,当时,东北边境和俄罗斯、日本经常发生争执,他的父亲据理力争,为维护国家主权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彭先生的爱国思想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黄祖洽回忆说,彭先生个人生活非常朴素,吃穿都很节俭,但是对待朋友和同事却非常大方,时不时请手下的年轻人一起吃饭。这也显现出他的平易近人。“他喜欢下象棋,有时候走在路上,看见别人下棋,他就会蹲下来看。”回忆起彭先生的往事,黄祖洽时常露出会心地微笑。

    然而,彭先生晚年丧妻、暮年失子,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虽然他还是沉迷在科学问题的探索中,以此排解这种失去亲人的悲痛,但是我想他还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心情因此不太好。”彭桓武逝世前几天,黄祖洽曾到医院探望,看着老朋友在病中忍受着痛苦,他的心里很难受。

    “我写的悼词‘文章道德,体现遗爱;高尚理想,后人承载’是说,彭先生的渊博知识和高尚道德体现着他对科学、对祖国、对朋友的爱;他的崇高理想还要后辈继承和完成。这也是对我和他的同事们的一种共勉吧。”黄祖洽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