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文献出版专题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第五期 > 战略与决策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时间:2006-09-21 【字号: 小  中  大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过去300年里,社会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代表了文明发展的主方向,导致了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世界格局的根本改变。《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系统分析了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原理和进程,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本文分析该报告的三个要点,供大家讨论。

1 什么是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它大致有四层涵义:

首先,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基本内涵:①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②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③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④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⑤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⑥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

其次,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在18—21世纪的400年里,其包括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和六次浪潮;22世纪还会有新变化。

其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以及国内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其四,社会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如果说,社会现代化的国内进程是绝对社会现代化,那么,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变化过程就是相对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领域的国内社会变迁,又包含社会领域的国际竞赛和地位变化。

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适应、社会转型、国际社会竞赛等概念紧密相关。其关系可以用2个关系式表达:

社会现代化 = 社会发展 × 社会转型 × 国际竞赛和国际地位变化

社会发展 = 社会进步 + 社会正适应 + 社会进步 × 社会正适应

社会现代化等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竞赛的交集,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社会适应、以及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的交集。社会进步指生活质量、社会效率、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的提高;社会正适应指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社会环境等的积极性变化(合理性提高);社会转型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国际社会竞赛和地位变化指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国际竞赛和地位变化等。

一般而言,社会现代化有12个基本特征、10个基本原理和3条基本路径等。

12个基本特征是: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有阶段的、进步的、积极性适应、转型的、系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国际竞赛、不可逆的世界趋势。

10个基本原理是: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较稳定、地位可变迁、行为可预期、路径可选择、需求递进、效用递减、状态不重复和中轴转变原理。

8个基本模型是:社会现代化时间表、社会现代化周期表、社会现代化坐标系、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社会现代化就业结构图、社会现代化数量模型、社会现代化动力模型、社会现代化创新驱动模型等。

3个基本动力是:社会推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等形成的社会推力)、社会拉力(文化变迁、政治发展和全球化等形成的社会拉力)、社会压力(人口和环境变化等形成的社会压力)。三种力不仅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而且通过相互作用,还可间接作用于社会现代化。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源泉。

三条基本路径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路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路径和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路径选择具有路径依赖性,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理选择。

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总体水平、历史阶段和指标水平的差距。

首先,中国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约为4倍(表1)。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约为第60位(在109个国家中的排名)。

其次,2003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差4个发展阶段。

其三,2001年中国有8个指标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在2001年90个社会指标中,我国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青年失业率),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它指标国际差距较大。

其四,中国大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较大(表2)。2001年人均公共教育费的相对差距,挪威、美国和瑞典是中国的50多倍;2002年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高收入国家平均是中国的81倍;2002年电脑普及率的差距,美国和瑞典是中国的20多倍;2002年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差距,美国等10国分别是中国的3—12倍。

其五,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生产力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等5国的差距超过80年(表3)。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按人均GDP(PPP)、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3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3.1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

在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三个理论目标一个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实现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等;

第二个目标,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实现知识化、郊区化和绿色化等;

第三个目标,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相对社会现代化,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

第四个目标,政策性目标是:2050年前后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那么,中国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吗?这个问题需要分别回答。

首先,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这是一个时间问题,大约在2020年左右完成。

其次,中国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也是一个时间问题,大约在21世纪末完成。

其三,中国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这是一个概率问题,需要分阶段估算。

2000年中国是欠发达社会。2010年前后将成为初等发达社会,所以,2020年从欠发达社会升级为初等发达社会的概率估计为100%。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社会的概论约为20%。如果2050年中国是中等发达社会,那么,2100年中国升级到发达社会的概率约为30%。在21世纪100年里,中国从欠发达社会升级到发达社会的总概率约为6%(表4)。

如果完全按照1960—2003年的世界经验推算,在21世纪,欠发达社会升级为发达社会的概率约为02%—10%。它给我们两个启示:①欠发达国家有可能实现社会现代化;②欠发达国家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概率比较小。显然,中国要实现社会现代化,简单地采用世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寻求更加有效的路径。

3.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关于社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肯定是见仁见智,出现很多的观点,发生很大的争议。我们认为,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图1)是我国的一个合理选择;同时,各个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非常不平衡,不同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可以分别选择不同路径。

综合社会现代化路径,可以简称为运河路径。因为它相当于,在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之间,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发掘一条“现代化运河”;我们沿着这条运河前进,就意味着瞄准未来世界前沿,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运河路径不是先行国家走过的老路,而是一条新开辟的通向未来世界前沿的新路。

综合社会现代化要求,在21世纪前50年,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加速向知识社会转变,全面完成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转型,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实现相对现代化;在21世纪后50年,全力推进知识化和绿色化,全面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迎头赶上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相对现代化的国家。

3.3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它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河路径的一种集成。它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水平;在2010年前启动新型城市化等五个战略;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9年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12年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路径选择)、战略目标(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基本任务(总任务和分阶段任务)、监测指标、社会生活监测、社会结构监测等六个部分;以及实施路径图的主要战略措施等。

目前,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促进社会转型任重而道远,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这三点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为落实这三点,《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10条建议,供大家讨论。

(1)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2)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

(3)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按联合国标准)的国家。

(4)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5)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6)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

(7)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

(8)普及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9)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

(10)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这10条建议的内容可以归纳成三句话,即:

第一,实施五个战略:国家反贫困战略、社会福利化战略、新型城市化战略、社会信息化战略和社会知识化战略。

第二,完成六个任务:消灭绝对贫困(国际标准的贫困)、消灭童工现象、消灭城乡收入差距、消灭工农收入差距、消灭信息化鸿沟和消灭知识化鸿沟(即消灭数字鸿沟和教育鸿沟)。

第三,实现八个目标:成为健康长寿型国家、新型福利国家、人力资源强国、信用管理社会、城乡平衡社会、信息化社会、知识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

如果我们全面完成上述任务,2050年的中国社会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将进入世界前40名。具体表现是,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大学普及率、城市化和信息化超过80%;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郊区化和出国旅游率超过50%;最低月工资超过1300美元(2002年价格),绝对贫困(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率)和童工率下降到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50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将进入世界前20名,最终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在21世纪,世界社会现代化是一场百年竞赛,我们有机会赢得这场比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曙光初现。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5.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5.

3 何传启. 东方复兴: 现代化的三条道路. 北京: 商

务印书馆,2003.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