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文献出版专题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第三期 > 专题报道
迈向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时间:2006-08-25 【字号: 小  中  大   

北京植物园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至今已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道路。对于植物园的发展,路甬祥院长在为北京植物园50华诞而写的贺信中这样评价“过去的50年,广大员工艰苦创业、勤奋努力、集萃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废河滩建成一座集优美的艺术外貌、丰富的科学内涵与韵味深厚的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美丽园地,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著名景区”。与此同时,植物园还在植物科学研究、迁地保护、科学普及、人才培养、旅游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植物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几代植物学家的梦想

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是我国几代植物学家和园林工作者的梦想。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没有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至今仍分为南北两园。早在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俞德浚教授放弃了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一心一意要建设代表自己国家的植物园,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1984年在俞德浚教授病危时,还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说:“北京只有一个植物园,即北京植物园,不能分。分开后南园缺少土地,北园缺少科技。植物园建不起来我死不瞑目。”

195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一批热血青年王文中、董保华、胡叔良、孙可群、吴应祥、张应麟、阎振茏、黎盛臣等就植物园建设问题上书毛泽东主席,信中提出“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像苏联莫斯科总植物园一样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北京植物园”,此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56年由中科院与北京市联合上报国务院的“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很快得到批复“批准设立北京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园林局共同领导”,并拨经费560万元,用于第一期建园工作。由此,一座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北京植物园诞生在香山脚下香颐路边,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植物园。

2003年12月26日,侯仁之、陈俊愉、张广学、孟兆祯、匡廷云、冯宗炜、洪德元、王文采、金鉴明、张新时、肖培根11位院士联名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提出“关于恢复建设国家植物园的建议”。建议提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作为世界植物宝库的中国,理应建立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以全面搜集和展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正处于空前盛世。适逢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如果能够在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必将能够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其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不断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建立国家植物园的天时地利具备。”中央领导同志对专家的建议非常重视,立即批示给有关领导认真研究,并指示中科院和北京市领导,对专家的意见给予重视。

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时期,植物学家建设国家植物园的梦想将变成现实。在中央和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一个崭新的植物园不久将屹立在伟大祖国的首都。

二 半个世纪的建设历程

北京植物园自1956年开始建设,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建园工作时续时停,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957年,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园林局共同组成了“专家规划设计委员会”,对北京植物园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这个规划以莫斯科植物园为蓝本,满足科研和科普两方面的需要。规划明确香颐路以南为植物园的试验区(后来被称作“南园”);香颐路以北是植物园的开放游览区(称作“北园”)。该规划为植物园的建设描绘了基本框架。1958年植物园规划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1959年北京植物园从海淀区政府接受了400公顷土地结案手续,完成了香颐路以北的土地接收工作。之后,中科院与北京市合作,栽植乔灌木近30000株,果树5700株,并修建蓄水池、调节池、东西环路、机井等基础设施。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建设专款被冻结,建园工作暂时停顿下来。路南中科院植物所逐渐将工作退于原苗圃试验区内。路北展览区的工作仅限于对栽植树木的养护。中科院植物所和路北的植物园自然形成两个独立的单位,即:“南园”和“北园”。1963年,中科院制订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条例(草)》,成立了中科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1964—1965年间,南园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展览温室以及月季园、松柏园、白蜡园、牡丹园等。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北京植物园机构得到恢复。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南园派大批人员到全国各地收集植物,整修被毁坏园区,并新建了环保植物区、园林植物区、水生与藤本植物区和果树资源区等。到1975年,北园的建设也得到北京市建委的支持,重新拟定了总体规划,并投资治理河滩,修建樱桃沟道路,打机井,建竹园。

改革开放以来,南北两园均获得了长足发展,各具特色。

南园利用科研和技术优势,引种栽培稀有濒危植物和有重要科学、经济、观赏价值的植物6000多种(含品种);建设了本草园、紫薇园,宿根花卉植物区、木兰牡丹园、稀有濒危植物区等10余个专类植物展览区和1个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还有科研区、苗圃、实验地、后台温室以及种子库和植物离体种质库。同时,汇集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员,在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育的基础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果树生理与遗传规律、花卉生理与遗传育种、种子生理与种质保存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承担了大量国家、部委、省市和国际合作研究以及成果转化项目;在植物科研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论著、译著1300余篇(部),获国家级奖励8项,中科院奖励14项,部级、省市级和全国性协会级奖励38项,申请注册专利10余项。引种选育和杂交培育新优植物种类及品种310个,推广到园林部门、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合作方面,与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合作开展研究和考察项目,促进了研究和建园的发展,丰富了植物收集种类。该园于2000年加入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组织,承诺实施《植物园保护国际议程》,合作举办培训班,翻译出版植物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书籍和举办有关展览,加强了植物园的能力建设与公众教育。另外还与51个国家和地区的371个植物园、树木园和其它单位建立了种子和植物材料交换关系。

北园的建设自“七五”至今,一直被北京市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投资4.78亿元。先后建成了牡丹园、芍药园、碧桃园、丁香园、木兰园、集秀园(竹园)、宿根花卉园、海棠栒子园、梅园、月季园以及树木园内的银杏松柏区、槭树蔷薇区、椴树杨柳区、木兰小檗区。此外还建设了低温温室和盆景园。2000年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被评为北京20 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2002年建成可蓄水10万立方米的6个人工湖和2600多米长的溪流,高低不同的湖面由跌水、小溪、浅潭相连。湖边地形起伏,湖岸曲折有致。秀木挺立,鲜花繁茂,舒缓的草地伸展到水中,形成了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景观风貌。在科研方面,北园也不断取得进步,共获得部级、局级各项科技奖励32项,获得专利8项,其它全国性协会级奖励100多项。近年来每年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10余篇(部)。

在科普和公众教育方面,两园依靠优美的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均成为进行植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99年以来,先后被列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学术指导中心”等。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50万人,成为国内游客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三 建设国家植物园的意义

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与现代化国际接轨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植物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都建有国家植物园。中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140多座,分属于中科院、建设部、林业局、农业部等部门。虽然植物园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就研究范围、设施水平、收集展示的植物品种数量来说,与国外先进的植物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流的植物园应该同时具有高水平的科学内涵和艺术外貌。北园在建设园林艺术外貌方面成绩突出,优美的园容景观、科普设施堪与世界先进植物园媲美。而南园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国际先进的标本馆、图书馆,科学内涵丰富。目前,两园初步确定以1956年国务院关于筹建北京植物园的批复为基本依据,恢复中科院和北京市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植物园。同时结合两园的现状和基础,参照当前世界先进植物园的发展趋势,重新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协调建设的一个整体的国家级植物园。南园以科学研究为主;北园以植物展示、保护和科学普及为主,为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游憩场所。植物园总面积将达到600公顷,保存、展示物种的数量2万种(品种),馆藏标本1000万份。届时,北京植物园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提升北京国际大都市地位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