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文献出版专题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第三期 > 高层视点
李国杰: 要敢于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时间:2006-08-25 【字号: 小  中  大   

4月11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自主创新——当代青年人的责任”的演讲,演讲中重点阐述了自信与自立的问题,他指出:

自信者自立、自卑者无为,要敢于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2000年计算所酝酿研制运用CPU时,我国连386都没人做出来,当时普遍看法是研制通用CPU的条件还不成熟。“龙芯”CPU的研制者没研制过芯片,课题负责人胡伟武原来的研究方向是并行计算机系统软件,“龙芯”CPU能做出来首先得益于整个团队有“做出来给你看”的自信。而开始做曙光计算机时,研制队伍中几乎没有人造过计算机,课题组长樊建平的博士论文是做汉字字型自动生成。很多经验和知识都是在研制过程中摸索出来的,青年人要成为创新人才就要勇于挑大梁。

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而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并留下自己的脚印。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没有把握完成的研究越有可能取得跨越性的成果。如果立项时可行性报告做得很充分、细节考虑得很周到,完全有把握完成,这样的成果往往不会有突破性创新,更谈不上跨越发展。

记得我在MIT访问时,该校许多教授告诉我,MIT的科研选题原则是:不做完全有把握完成的“研究”。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曙光”1号、“曙光”1000和“龙芯”1号开始立项时,我们并没有完成任务的十分把握,主要研制者也不完全清楚“水有多深”,课题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没有研制计算机或CPU的实际经验。但我们有深厚的基础功底,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再加上有必胜的信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事情就能做成。“曙光”1号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做出来了。开始做CPU时,许多人认为中科院计算所不懂微电子,做不了微处理器,然而“龙芯”却走了一条与传统CPU设计不同的路,研制周期短、芯片面积小、功耗低,特别适合设计多核CPU。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劣势可以转变为优势。

重大的创新往往是完成了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要有自信。然而特别要指出的是,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学术积累和严谨求实的基础之上。同时责任心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做研究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大的方向确定了,还需要努力拼搏才能超水平发挥,才能做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