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文献出版专题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第五期 > 专题报道
探索国际化研究所发展模式 推动青藏高原研究事业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化青藏高原研究科技联合舰队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时间:2004-09-2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化青藏高原研究科技联合舰队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强烈隆起是近几百万年以来亚洲大陆乃至全球最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存在对其本身和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以致对全球环境变化都有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研究已成为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领域,也是国际上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与研究地区,其研究成果在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世纪下半叶之后,主要来自西方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我国科学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国际上青藏高原研究已进入量化研究、综合研究、集成研究的新阶段,许多国际学术组织的科学家正在酝酿和实施青藏高原大型国际研究计划,新一轮科学竞争局面已经形成。

一 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提高青藏高原研究水平

我国在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科院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力量,一直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关心。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的研究工作,将该科学领域迅速推向系统化,实现科学研究项目与科学领域发展的全面创新,2003年,青藏高原研究所正式成立。该所的组建为国际化青藏高原研究联合舰队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组织跨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使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尽快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升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对深刻认识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为实现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基础,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揭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在世界科学制高点上取得发言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 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和运行机制

该所具有研究、支撑平台和协调三方面的任务,实行“一所三部”的运行机制。

研究方向: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北半球气候环境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和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生物遗传资源等若干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做出独创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成果,为适应和改善东亚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

主要任务:站在国家青藏高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需求的高度,组织围绕青藏高原研究的综合项目和计划,协调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长期科研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各部门(单位)间优势力量的联合。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支撑平台方面,加强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将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成开放型的、组织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逐步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中心。

科学目标:通过第一手原始数据和国际前沿的研究手段,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青藏高原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过程、生物遗传资源等方面形成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产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建成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运行模式:实行“一所三部”的特殊运作模式,分别在北京、拉萨和昆明设“部”,注册地为北京。其中,北京部负责室内研究和实验分析以及提供便利的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吸引国际一流研究人才,组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等工作。拉萨部负责野外试验研究和支撑系统台站的运行与管理,台站观测和野外试验在青藏高原进行。昆明部负责开展极端环境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工作。

三 积极探索国际化研究所发展模式,打造青藏高原研究国际品牌

战略定位:国际化,高水平。该所在以往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域优势,重点推动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合作在给研究所的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使青藏高原研究事业全面地向前发展,为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一) 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中科院已于1980年、1992年、1998年分别在北京、新疆喀什、青海西宁举办了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研究的发展。2004年7月,该所和中国青藏研究会合作,在拉萨组织承办了“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包括:高原形成以及岩石圈动力学;高原隆起及其对环境影响;与全球变化相关的高原地表过程;高山气象与气候学;高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参加会议的150余名海外科学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不丹、加拿大、捷克、芬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波兰、斯洛文尼亚、瑞士、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此次大会是在我国举办的历次青藏高原综合研究方面的国际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各国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国际项目的实施,吸引了优秀科学家与中方开展合作研究,对青藏高原研究将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

(二)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副所长(学术顾问)

该所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法国科研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家的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目前,已经聘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Lonnie G.Thompson教授担任学术副所长(学术顾问),相关学术副所长的聘请计划在继续推进之中。学术副所长(学术顾问)的作用是,联合组织青藏高原国际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此项工作的启动,有利于该所在一开始便牢牢把握住“高水平”的目标,迅速提高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地位。

(三) 积极组织互访,加强多边合作交流

坚持“以我为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该所已成功组织了德国访问团,分别访问了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德国马普学会(MPG)下属的重要科研机构。同时,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德国、香港等地的科学家,并与有关单位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通过高层互访,签署了“中德联合建立青藏高原研究所谅解备忘录”,在国际项目组织中,签署了“中美联合进行纳木那尼冰川考察”、“中日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研究”、“青藏高原的印欧板块岩石圈结构研究”、“青藏高原中心羌塘地区板块构造变化研究”、“高喜马拉雅地区构造盆地研究”、“青藏高原西南冰川合作研究”、“慕士塔格第四纪冰川研究”等。通过互访,交流了彼此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取得的进展;确立了双方未来的研究领域;启动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

(四) 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中外合作建所

利用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化优势,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目前,中科院与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双方签署了“中德合作共建青藏高原研究所谅解备忘录”。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中德合作研讨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科院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青藏高原合作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和“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两个方向。联合建所有效利用了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德国马普学会(MPG)的资源,联合了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多方优势,为项目实施和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 联合国际科研机构,建设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和实验室

根据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我所将联合国外同类科研机构共同实施建立综合、集成、连续、长期和系统的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以地球物理与地质、高分辨率记录、地表现代过程、高原大气等方面的观测台站为基础,在青藏高原建成北、南、中、东、西五个基本观测基地。这五个基地分别属于山地森林草原地带、山地灌丛草原地带、高寒草原地带、高寒荒漠地带和山地森林地带,具有典型的气候环境代表意义。通过野外研究监测和室内分析,科学数据提取,揭示该区域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将有利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西部大开的深入实施。

(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100085)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