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文献出版专题 >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第五期 > 国际交流与合作
让生物科学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综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发布时间:2004-09-29 【字号: 小  中  大   

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于7月14—23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会议涉及广泛的生命科学领域,目的是吸引海外华人生命科学家、企业家和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促进海内外华人生命科学家和企业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地位。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2 000余人参加开幕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开幕式的发言中高度评价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广大华人科学家的工作。他指出,由于他们发奋努力、勇于创新、团结互助、不断进取,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良好的声誉,为全球范围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路甬祥表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口与健康、农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人口控制的压力仍很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健康科学的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还不高,对资源的依赖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趋严重。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国家,近年来的人类活动使环境进一步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他认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有可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路甬祥说,中国科学院在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十分重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组建了一批新的研究所,确立了若干重大发展方向,使生命科学成为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增量支持和体制创新的重点。同时,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重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重视推动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融合和交叉,鼓励全院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聚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从而在近年涌现出了基因组和蛋白质科学、神经科学、进化和保护学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并在药物创新、干细胞和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生物技术关键领域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发言中介绍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情况,强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理所应当的重点领域。他还谈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务院已做出重大决策,决定成立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负责科技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决定成立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以加强生物行业的规范和服务管理;决定制定中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纲要,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决定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列入法制规划,加强生物安全的保障工作。

大会共组织了5场大会报告和50多场不同内容的学术研讨会。大会还特别安排了5个侧重青年学者的圆桌会议,如“美国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培养”、“中国生物科学家如何建立轨迹信誉”、“如何选择前沿科学的研究题目”等。来自海内外的1 400多名在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其中海外学者600多名。有400多位海内外从事前沿领域研究的学者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本次大会的研究报告学术水平较高,讨论的热点有许多代表了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组研究、基因治疗、化学生物学、神经发育、分子进化、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胁迫的反应、植物的信号传导途径、免疫识别、功能植物的生物技术、神经信号传导、新药的设计与开发等。不少报告人的研究工作已经改变或将要改变某些学科的未来发展。

会议期间,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和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悉尼·奥尔特曼等做了大会报告。何大一、钟南山等专家分别就艾滋病疫苗和非典疫苗等热门问题做了学术报告。

大会地方组委会还向3位成绩卓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颁发了“生物科学奖”。中国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吴旻获“生物科学贡献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获“生物科学成就奖”;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张亚平获“生物科学创新奖”。

吴昊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为普及遗传医学知识、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李家洋院士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影响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理取得重大突破。张亚平院士以线性粒体基因组作为主要遗传标记,研究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述了中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

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在闭幕式上说,本次大会汇集海内外有所建树的华人生命科学家于一堂,他们广泛交流了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对世界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说,国内科学家将与海外华人科学家一道,为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21世纪贡献力量。他希望海外华人生命科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留学人员到国内建功立业。

新华社对外部对大会作了充分报道,国内外媒体及新闻网站也相继进行了报道,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科学家的影响和提高生命科学的地位。

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大会期间还举办了“生物技术与产品展”,展示了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先进成果和优秀产品。

(《科学时报》社 北京 100080)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北京 100864)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