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专题 > 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 > 专家解读
呼唤“灰领”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3-12-25 【字号: 小  中  大   

上个月底,上海市职业培训指挥中心组织首届上海市“灰领”职业大赛,共设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信息防御、模具设计、IT程序、机械测量技术等25个竞赛项目,其中色彩搭配师、会展设计员、数字音乐制作员等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职业。

“灰领”一词,源于美国,当时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现在所称的“灰领”,则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简言之,亦即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制造企业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或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

或许有人会据此而作出以下推断:“灰领”是“蓝领”向“白领”的一个过渡阶层。不是的,它既有“蓝领”的动手要求,又兼有“白领”动脑的要求,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新的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

“灰领”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提升,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都出现了许多要求兼具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岗位。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人没事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普通管理岗位和文职岗位应聘者太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有事没有人干,许多技术性岗位、技能性岗位招不到人,亦即“灰领”人才大量缺乏。这种尴尬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将会愈来愈严峻。

前不久,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材料:在航空行业,那种宽机身的大运载量、大航程的747飞机,从问世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一直称雄世界民航市场,但现在也没听说是谁发明的。为何有高科技产品而无发明呢?原因就在于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材料,都是取自于历史上或者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而这些现成的材料,经过富有创意的系统集成,便创造出了举世公认的高科技产品或产物。“集成”也是创新,“集成”的过程就是那些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有一定操作技能的“灰领型”人才的创造过程。

培养一大批“灰领型”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消化、吸纳科研成果的能力,以迅速占领技术市场、产品市场,而且有利于拓宽就业空间,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对政府而言,要加强与“灰领”有关的职业标准的开发,形成新的职业标准体系;对企业来说,则必须在提供环境上下功夫,诚如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言:“创业的领导者,你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政府与企业实现互动,就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生动实践,这是“灰领型”人才不断涌现的可靠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