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专题 > 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 > 专家解读
权威解读:人才工作会议带来四大变化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3-12-25 【字号: 小  中  大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这次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会议传递出的一系列新精神,让人们对“人才”二字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必将对我国人才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新变化。

■变化1

人才观念实现历史性突破

【会场原声】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新闻背景】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才的认定,一直依照1982年提出的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大量有才之士因为学历和职称这两道“硬门槛”,被摒弃在人才大军之外。

【百姓有话】曾晓东:世界银行预算分析师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一切唯学历、唯职称,很多人搞假学历、买职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这是人才观的一大历史性突破。

【专家点评】康晓光: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关于人才标准的新阐述,突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将深刻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被人为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就是旧人才观的突出表现。在一些人眼里,高级的技工、熟练的劳动者不是人才。许多地方为管理技术人才提供好的待遇,却忽视同样做出很多贡献的高级技工。科学的人才观,必将让更多人的创造力充分涌流。

■变化2

高技能人才培养将成热点

【会场原声】需要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新闻背景】高级技工人才短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人才结构的一大“心病”。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宣布,未来5年内,我国将启动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至少30万名制造业中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百姓有话】瞿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人造卫星观测站副站长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运行、维修仪器设备的人。前几年由于条件艰苦,这方面的人走了很多。现在条件好多了,仍然最缺这种专业技能人才。人才会议后,我想技能性人才会越来越受欢迎,人才的技能性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专家点评】艾医卫:湖南省行政学院青年学者

“能力主义”理论正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由哈佛大学马克雷朗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能力是“与创造高效业绩挂钩的职务行动特性”,提倡基于能力评价业绩。重视技能,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无疑将促进人才的充分使用。对于有干劲、有能力的人来说,这将是一大喜讯。

■变化3

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将建立

【会场原声】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新闻背景】从2002年中科院研究人员刘建华成为我国第一位经过社会化评定获得研究员职称的科技人员,到日前北京市宣布打破身份和所有制限制,对工程、经济、会计、审计、统计、翻译和工艺美术7个系列的高级职称试行社会化评审,长期以来,由单位推荐评审职称的人事制度已“坚冰初融”。

【百姓有话】曲克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定认证中心研究员现在的职称评定是一种权力,而且已经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这种机制产生了很多弊病,一些国际同行不承认我们的职称,在国内也存在同是研究员但水平悬殊的现象。

【专家点评】何传启: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才强国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专业性强的领域入手,在同一个平台上评价人才,这种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制度无疑将使人才评价更为公正、客观,也更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从国际趋势和目前中央的部署上看,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将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变化4

人才流动将冲破机制羁绊

【会场原声】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新闻背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身份、住房、福利保障等体制性障碍,仍然是人才流动的羁绊。

【百姓有话】白丽娟:高级会计师我丧偶多年,终于在北京找到了意中人。我是高级会计师,找工作不成问题,也愿意嫁到北京。可是北京的户口太难办了,我原来的医疗保险也没办法转,加上两边的孩子也不大赞成,只好放弃了去北京的打算。

【专家点评】司益磊: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要真正实现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尽快破除跨区域调动的手续衔接等各种体制障碍,降低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因素。可以预期,今后政府将会着力营造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据新华社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