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人才教育专题 > 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 > 领导讲话
郭传杰: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构筑育人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京区党委 发布时间:2004-08-12 【字号: 小  中  大   


同志们:

全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是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即将圆满结束。会上,甬祥同志代表院党组作了重要讲话,为全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明确了方向和战略,春礼同志就有关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对此我都完全赞同。在此,根据大会安排,我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构筑育人精神家园”为题,谈点个人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育人:教育的根本职责

“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造性培训的智力资源”,这是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廷(N. Rudenstine)2002年7月在北京演讲时的一句话。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四学”即“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并坚决地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职责体现在不仅为被教育者提供一个不断变动的知识地图、一套发展知识的本领,还要为被教育者提供在知识海洋中胜利航行的指南针。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仅要学会做学问,而且要学会做人;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根据当代教育哲学的认识,教育活动是在造就有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过程中,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从事研究生管理和思政工作同志的辛勤工作,当前我院研究生群体的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研究生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务实进取,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等等。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研究生思想状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政治学习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不以为然,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学生价值取向过于功利世俗,过分强调自我以及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过于注重张扬个性,团队意识、法纪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弱化;少数学生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承继意识淡漠,诚信、明礼的传统有待加强;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较重,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等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也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四个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种不同主体的利益与需要多层次地凸现出来,由此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并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道德价值规范尚未建立,再加上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模糊的甚至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在部分青年学生中流行,影响甚至干扰了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学业、经济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以及个人情感等原因,部分学生心理负担加重;部分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心理和思想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当前,特别凸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我们党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促进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而共同奋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被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素质,帮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尚的人。

培育一支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目标高远的宏大的研究生队伍,不仅直接关系到我院“建设国家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基地”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成效以及长远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是衡量我院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所做贡献的重要方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我院的建设与发展的全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我院的这种特定模式和环境下,什么是育人的最有效、最佳方式?我的回答是:文化,先进的文化是最好方式之一!

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文化?文化人类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定义,其中,英国文化学家泰勒(E. B. Tylor,1832-1917)的定义最为人所熟知:“文化…是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从现今考察,我们大体可以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

人类有史以来,文化就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文化的内在功能之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传》:“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又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文化”都有教化之意。“文化”的西文对应词--拉丁文的“cultura”、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等,其含义也大都经历了从耕种--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的演进过程。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异曲同工,都强调“文化”有育人的功能。

文化如何得以实现其教育功能呢?一是因其核心内涵是价值观,能影响人生的坐标取向;二是因其激励作用,能够振奋精神;三是因其约束、同化功能,文化对其组织的成员有着软性的心理约束,产生内聚力;四是其作用方式的潜在性,能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环境,充分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陶冶功能,最终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进而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促进学生的知识化、文明化,塑造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最终大体都可归为文化育人。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国内外的一些一流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都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人们身临其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从文化的作用方式可以看出,在文化的氛围中塑造、熏陶,更适合知识青年群体的思想、个性特点,更能充分发挥思想引导和培育功能。实践证明,文化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因此,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成为育人的精神家园,有效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如果缺乏深厚的文化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难以世代绵延、持续发展。同样,文化也是研究院所和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缺乏深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内涵,研究院所和大学难以真正迈向卓越;如果没有文化的浸润,难免沦为“沙丘上的高楼”,既不可能担负起培植科学民主道德精神的使命,也不可能远离急功近利、浮华浅薄的俗尘干扰,最终将会偏离求真、务实、向善、致美的目标。研究院所和大学应有文化自觉,不仅要努力成为科学求真的殿堂和服务国家目标的基地,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的圣坛;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而且要努力创造先进文化,为科技青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文化环境。

三、构建有利于科技青年成人、成才的文化家园

科技青年眼光敏锐,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进取心强,这个群体有其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特点。首先,人本特色。对被教育者要有大爱、厚爱。关怀也好,严管也好,责罚也好,都是出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拳拳之心。其次,开放性。视野广阔,心胸博大,兼容并蓄,开放开明。一个狭窄、封闭的空间是与我们的科技青年人才格格不入的。第三,创新性。要富于活力,激励进取和创造。少一些中庸,多一些冒尖;少一些压抑,多一些宽松;少点一言堂,多些百家争鸣。作为文化环境,只有提供的价值体系符合青年成才的内在要求时,它才是积极进取的,有效的。

科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将全国优秀的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共谋国家科技发展。一代代优秀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在这块阵地上辛勤耕耘,创新开拓,默默奉献,形成了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和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研究院所同样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文化积累,中国科技大学也形成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校训,我院研究生院也在努力实践甬祥同志倡导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一新的校训。这种传统和文化是激励前行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在当前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创新跨越和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不仅事关科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至为重要。

不过,进而言之,分析我院的文化要素和现状,比照培育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我院是否可以说已经成为良好的育人家园?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同理想的育人环境相比,多了许多不该多的,少了一些不该少的,要迈向较为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距离要走。其中,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并大力促进其相互交融,就比较带有根本性。先进文化的主要构成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核心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则是沟通互补的,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如果说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人文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和灵魂,那么科学文化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马克思主义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精致结合。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各自充实和彼此交融既是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研究院所和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院目前的文化环境,还不能满足研究生养成健康心智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一、科学精神的先天缺失。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我们在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科学精神传统的移植要远比知识体系的引进困难得多。因为前者与历史、地域及社会结构等都密切相关,在欧洲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科学精神,在我们这里先天就很贫弱。二、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十分丰厚,其中精华荟萃,但也不乏糟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固本精华,扬弃糟粕,健全地完成文化的战略转移,依然任重道远。三、对单个科教组织而言,良性文化的形成,需要时日,需要必须的临界体量,需要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作为科学院的科教机构,如何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还有许多事要做。为此,我们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大力建设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努力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融通,使广大研究生既有科学基础的人文精神,又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四、文化育人:我们共同的任务

全院上下要切实增进对文化育人重要性及其规律的认识,深入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担负起文化育人的重任。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此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始终。

科学发展观是关系各项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认识和实践的新起点、新高度。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基础,积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且可以强化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最终促进学生自身和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文化建设和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二,文化育人,人人有责。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听到一种观点:那是党委的事。不错,党委当然有责,且要负主责。但同时,也是大家的事,人人有责任。文化本身具有群体行为的特征。从宏观上考察,文化是由全人类共同创造并由全人类共享的,具有普遍的共性;从微观上考察,文化也是由各个组织创造并服务于本组织的发展目标的,呈现出个性的一面。因此,院属各个单位的全体人员都应树立文化育人、人人有责的意识,积极参与。领导者首先要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制订措施,完善机制;管理人员(包括思政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等)作为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主动协同配合,担负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的作用。从师生关系考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远比一般师生关系密切,学生与导师的接触最多。这种关系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导师的思想、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能成就方面还要大”。导师应以崇高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道德、创新的学术追求、无私的育人情怀,丰富、提升学生的素质、人格和精神境界。在这方面,钱三强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钱老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甘为人梯,不遗余力地关心、教育、培养青年同志。他一贯重视对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年大学生和研究生新生到所里报到,他都要亲自给大家做报告,鼓励知识青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以物理学工作者熟悉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指出:“在迈向社会主义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大家都推它一把,这就是红。用物理学语言来说,'红'是一个矢量,即有确定指向的矢量,而'专'是这一个矢量的长度。仅仅方向对头,而长度太小,那么推力不大。如果长度很大,但方向不对头,甚至偏向另一边,那就是适得其反”。这就是钱老著名的“红专矢量论”,不仅是宝贵的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此外,作为现在和未来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以及思维最活跃的青年群体,研究生应主动参与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实现良性互动,努力为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不能作为被动者和旁观者。在这方面,各个单位要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作用。总之,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院属各个单位都成为充满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

其三,要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

我们院的创新文化是什么?是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是服务国家战略、不断科技创新的价值观,是科学的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也是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是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创新活力的精神氛围。因此,创新文化也应该是我院培育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造就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和良好的育人文化家园。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外部物化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构成。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校、所的传统、精神,就是校、所的文化积淀;校训、所训,是展示组织形象、理念的文化名片;校风、所风,是绵延组织生命的文化基因。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育人文化的核心内容。几年来,我院创新文化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文化建设不是短期就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把我们的院、所、校建成现代学习型、创新型组织,形成优良的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出成果和出人才的一致性,促进创新跨越和持续发展,不仅为国家源源不断地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而且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本次会议即将胜利闭幕,希望全院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会议的重要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工作活力,促进持续发展,将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

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