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摘
论国家创新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6-09-20 【字号: 小  中  大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弗里曼Chris Freeman(1995):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9,5-24 .

尼尔逊,1993

伦德瓦尔

OECD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其中一部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国国家科技部于1997年2月组织翻译出版,这本小册子强调了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关于“国家创新体系”书中有以下描述:

“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作国家创新体系,日益明显的趋势是,这些创新体系正在扩展超出国界而变为国际性的。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于存在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此后,有一大批文章发表、一大批书籍出版。国家科技部主持、推动;1998年1月,江泽民批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开始启动。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1999年,冯之浚在其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中说:“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总论,第2-3页)。

中长期规划第二专题组(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专题组)对“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作出了定义:

“国家创新体系泛指一个国家整合创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其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开放的体系,是若干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网络。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的不仅仅是科技界,还包括经济、国防、社会,政治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战略目标

㈠基本要求

1、精心安排部署创新任务

2、正确处理各类创新任务的互动关系

3、创新能力必须适应战略目标的需求

4、辨证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㈡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在未来10-20年内,要建成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NIS……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第23页)

创建五个子系统: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区域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中介服务。

2、阶段目标

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2020年,适应小康社会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

2050年,建立起支撑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㈢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

1、强化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为核心的战略决策体制

2、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充分创新资源战略储备

4、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军民分割,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5、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6、推进科技服务体系、条件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创新水平

7、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㈣对国家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评估

在第二专题组的《报告》中,对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作了基本评估,认为有以下重大障碍和薄弱环节

1、宏观决策与管理机制不顺、调控不力

2、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3、创新机制不完善

4、创新环境和条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5、创新的文化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学术与科研机构存在行政化倾向

(2)系统整体思维方式缺失造成的分割现象严重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燥现象存在

(4)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有待加强

㈤几点认识

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2、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其中包括

(1)国家层次上的整体性

(2)产学研结合的整体性

(3)各单位内在的整体性

3、国家创新体系的动态性,意味着NIS应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美国为例:

1999年,在报告《增长的新基础:美国创新系统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了应将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强调了技术政策的关注焦点,应从产品转向生产过程、从个别产出转向产生这些产出的机制。

2004年,提出报告《创新美国》,制定国家创新倡议,建设国家创新系统。

4、国家创新系统的管理

1999年,OECD发表了报告《管理国家创新系统》,其中强调了作为一项政策分析工具的国家创新系统,提供了政策表述的指南。对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作了定义。

国家创新系统被定义为是“以共同的或单独的方式对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作出贡献的一批独特的机构, 并且它们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条件,政府在其中制定和实施影响创新过程的政策。因此,这是一个机构内部相互联系在一起,来创造、存储和传递知识、技能和产生新技术产品的系统”(Matcalfe,1995)。

依此观点,一种经济的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单个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孤立的行动,而且“取决于它们作为知识的创造和运用的集合系统中的各单元之间多少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体制(例如价值、规范、法规框架等)的内在作用”(Smith,1996)。

谁来管?

专题工作组提出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负责调控。目前,实际上由国家科技部在牵头。

这就带来我在《创新型国家的人文社会标志》一文中的问题:科技部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技术标志,人文社会标志问题由谁来关心呢?

附:创新型国家的人文社会标志

创新型国家的技术标志已为人们广泛提及,但从人文社会的角度上看,该有何标志的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诚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基础,技术标志是重要的,但人文社会科学不发展或滞后,人文社会环境不好,就会拉科技进步的后腿,我们所期求技术指标最终也将会落空。

一、目前,已提出的几条技术标志(硬实力)

⑴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在70%以上;创新的生产率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目前,中国还不到40%,后者更少)

⑵R&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于2.9%;(目前,中国只达1.35%)

⑶对外技术依赖度小于30%(目前,中国能源依赖度40~50%)

⑷每年创新成果数或技术专利数(中国的专利数少,质量低)

⑸新学科的建立,新理论的提出(中国更少)

⑹国际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二、科技成果产出的人文社会基础

人文社会基础的意义就是为科技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爱因斯坦自己认为他的发现:是好奇心,顽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此需要:创新意识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发展与提升,创新激情的形成,自由意识的尊重和崇尚,学习氛围的创造;宽容失败的环境等等。这些环境与条件同样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衡量标准,我们称为创新型国家的人文社会标志。

三、创新型国家的人文社会标志

⑴政治文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

⑵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和谐度;

⑶以人为本的表现度;

⑷管理创新的活跃度: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运转良好的国家创新体系;

⑸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⑹建立共同价值观的情感基础——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消除官本位、确立能力本位的新型文化价值观;

⑺学习气氛良好,学用并举、道器合一;

⑻民族自信心的弘扬、激励。

问君哪得渠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