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经济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 媒体精选
中国科学院推出2005年度《中国现代化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5-03-17 【字号: 小  中  大   

2月18日, 2005年度《中国现代化报告》专家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举行。该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就新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中的内容与该课题组目前对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科院和有关高校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2005年度《中国现代化报告》提供了从1700年至2001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的经济时序和经济截面分析;分析领域涉及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等各个方面,分析内容包括长期趋势、经济前沿、国际差距和路径分析等。《报告》指出,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有三大瓶颈,其一是经济质量,其二是经济结构,其三是国际经济竞争力。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要以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经济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报告》中对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提出了十个具体建议,即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地区经济现代化量化目标的路径图;建议21世纪前50年以提升经济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实现经济战略的两次转型,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建议在21世纪前30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工业化模式的六个转变;建议在21世纪前30年基本完成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议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完成产业结构和十大产业的战略调整,并发展高技术产业;建议持续推进流通、消费和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分配公平性;建议持续控制和缩小经济不平衡性,提高经济协调性;建议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组织汇编国家经济法典,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建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和组建国家小企业服务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建议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理论研究,5年培训百万企业家;建议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报告》还对2002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的水平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我国的评价是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1%,排在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2点,排在第56位。《报告》对2003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也作了排序,除京津沪港澳台外,排在前10名位置的的地区为:浙江、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湖北、重庆、吉林、福建和山东。

此前,《中国现代化报告》已连续出版了四期,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一般概念,本期报告重点探讨了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事实、原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报告中说,在过去300年里,经济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主旋律,不同国家表现差别很大,世界经济中心随之发生转移。事实上,经济现代化既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革命,又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它以国家为基本单元,以世界为竞争舞台。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知识化,还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等,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会上,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原副主任、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于维栋还就高技术产业和经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随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澜、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武夷山、国家统计局研究员赵玉川等相继发言,大家对《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经济现代化范畴中的未来经济预测、经济周期研究、非经济因素、城市化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院士认真阅读《报告2005》。


于维栋研究员在研讨会上作报告。


何传启研究员在研讨会上介绍《报告2005》。


2005年度《中国现代化报告》专家座谈会现场。


《中国现代化报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